道源碑林,占地30畝,其總體布局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如意”。如意是中國的傳統(tǒng)吉祥物,也是道教的重要法器。碑林分為暗、灰、水、明四個節(jié)間空間,分別代表了“體道”、“論德”、“守善”、“-”四個主題。以綠樹碑墻圍合成一個“暗”空間,表達了“體道”之初的迷茫;以一個“灰”色空間,表達體道之后的若有所得;以一個“藍”色水空間,表現(xiàn)了對老子“善”的理解;最后是一個“明”的大草坪空間,暗喻老子思想的傳播之路。碑…[詳細]
四川江油太白碑林是李白故里人民為了紀念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而修建的。為進一步弘揚李白文化,使廣大人民群眾對李白及其詩歌有更深入的了解,由江油市委、市政府等8家單位共同策劃、興建的一處展現(xiàn)李白文化的重要載體,是起點高、藝術性強、極具觀賞價值的旅游勝地。碑林以園林為基調,注重傳統(tǒng)藝術與現(xiàn)代審美意識相結合,根據(jù)李白詩風的脈絡,分為“李白詩精品園”、“清風明月園”、“故園山水園”、“磨針尋夢園”、“詩仙…[詳細]
青城碑林位于書院巷北邊,是一座仿古廊式建筑,占地面積516平方米,始建于2012年6月,于2013年7月竣工并接待游客。青城碑林現(xiàn)保存石碑43塊,是明朝嘉靖龍飛壬戊年(公元1562年)到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期間青城地區(qū)所保存石碑的一部分,有記事碑、修建碑、集資碑、功德碑、墓碑等,這些古碑記載了青城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軍事、民俗等史料,體現(xiàn)了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傳統(tǒng)文化,見證了青…[詳細]
步云橋烈士詩文碑林位于烈士墓通往白公館的步云橋畔,占地面積4000平方米。1987年1月,重慶歌樂山烈士陵園開始了以陳列展覽、烈士塑像、烈士詩文碑林三大任務為主的三年規(guī)劃建設,步云橋烈士詩文碑林建成于1988年。共立江岸磐石94塊,最重者達21噸,碑上題刻有犧牲在中美合作所的烈士詩文24首,皆由全國著名書法家用漢文、藏、蒙、維吾爾文題寫,由能工巧匠鑿刻而成。碑林用石,全部采自長江千年磐石,寓意不管…[詳細]
山光福寺內,共有石碑100余通。石碑上記有西昌、冕寧、甘洛、寧南等歷史上發(fā)生幾次大地震的情況,詳細記載了明嘉靖15年(536年),清雍正10年(1732年),道光30年(1850年),西昌地區(qū)三次大地震發(fā)生的時間和前震、主震、余震、受震范圍以及人畜傷亡、建筑物破壞的情況。西昌地處安寧河、則木河斷裂帶,是我國西南部震區(qū)之一,歷史上發(fā)生過多次強烈地震,這些地震碑林為我們研究強震是否在同一地點重復、發(fā)震…[詳細]
梅花詩碑林陳毅《梅嶺三章》詩碑梅嶺以梅著稱于世。因而歷代不少文人墨客以梅為對象在梅嶺留下了大量的詩文,形成了大余獨有的梅文化。梅嶺詩碑林就是從中選擇了不同時代、不同風格的百首梅花詩作,并且特邀了當代名家沈鵬、陸石、黃綺等人重新書寫,請名家鐫刻于碑,立于梅嶺的東坡和古驛道兩側,供游人欣賞。從而使梅嶺景區(qū)更富有高雅的文化意趣。游人到此不僅可賞到大自然賦予的美麗景觀,同時也能享受到文化的熏陶。梅嶺詩碑林…[詳細]
介 紹 北塔碑林位于皇姑區(qū)崇山東路路南,建于清崇德年間(1643-1645年),是清初沈陽東、西、南、北四塔寺中,至今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展出有《盛京圖》等圖片資料和沈陽古城沙盤模型,并辟有記載著沈陽歷史的石刻碑林! 遼寧沈陽…[詳細]
西安市碑林區(qū)位于西安市中心地帶,位于西安市中心東南部,面積22平方公里,是一個文化教育發(fā)達、文物名勝薈萃、科技力量雄厚、市場經濟繁榮的城區(qū)。碑林區(qū)是西安市城六區(qū)之一。因境內有馳名中外的“碑林”而得名。碑林區(qū)擁有十分豐富的文物古跡,其中,被列為國家級保護單位的有四處,省級六處,市級一處。有堪稱中國金石寶庫,被譽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館”———西安碑林博物館。 景點位置西安市碑林區(qū)…[詳細]
百將墨跡碑林坐落在天津八卦城內,在一塊塊白色大理石上,鐫刻著中國人民解放軍兩位元帥、兩位大將、22位上將、74位中將、7位少將共107位將帥的題墨,絕大部分是專為黃崖關長城題寫的,其中,有-的“銅墻鐵壁”,聶榮臻的“我們屹立在五臺山太行山恒山燕山旌旗指向長白山;我們馳騁在滹沱河永定河潮河灤河凱歌高奏鴨綠江”,肖勁光的“氣壯山河”,譚政的“裝點此關山,今朝更好看”等![詳細]
碑林,又稱石筍山(碑林)位于黃果樹大瀑布以西1000米處,這里山勢雄偉而不失靈秀,是黃果樹風景區(qū)三大石林片區(qū)之一。石峰、石筍、石牙林立,景觀奇特,而碑林鑲嵌其中,更顯得幽雅、神秘。雄奇壯觀的黃果樹瀑布氣勢磅礴,一瀉千里,令人仰首流連,感慨萬千。從古到今,眾多的文人墨客在這里揮毫留念。這些千古絕句、傳世墨寶匯集著,就有今天的黃果樹碑林。如果說黃果樹大瀑布是一幅壯麗俊美的自然畫卷,那么這片碑林便是銘刻…[詳細]
尚志碑林全稱尚志市文化藝術碑林,占地面積3.2萬平方米,建筑面積2200平方米,始建于1999年,累計投入資金達1000萬元,年可接待游客6.5萬人,新建“千龍壁”書法長廊。尚志碑林由兩大部分組成,一部分為長約600余米的碑廊組成,另一部分為地面碑林,兩部分共有碑刻1400余塊。碑墻為仿古式建筑,高度平均在4.5米以上,中間弧型部分高達5米,總長度660米,屬全國最高、最長的碑墻,碑群碑高2米多,…[詳細]
函谷碑林修建于1988年秋,碑林南北長100米,東西寬40米,占地面積4000平方米,有石碑62通。其中不但有從靈寶各地搜集來的古碑,如宋代的法制碑、唐代的地震碑、楊貴妃之兄楊仲嗣的墓志碑、明代吏部尚書許天官夫人的墓志碑等,而且也有近現(xiàn)代書法名家書寫名人吟詠函谷關詩文的新碑,如:清代康有為給當時的靈寶縣長寫的條幅石碑,李向陽原型的筆文碑等![詳細]
是汩羅市政府近年在屈原風景區(qū)進行的一項規(guī)模浩大、氣勢雄偉、結構恢宏的園林式工程。主體結構由離騷閣、天問壇、九歌臺、九章館、招魂堂等五個部分組成。以屈原憂國憂民、上下求索的愛國主義精神為主題,將屈原的全部作品串成一個整體。五個建筑均采用磚木結構,上蓋黃色琉璃瓦,下輔白色花崗石地面,各自獨立,又以廊亭銜接,交映相輝![詳細]
東鎮(zhèn)沂山,歷史悠久。自黃帝登封東泰山,舜肇州封山,定為重鎮(zhèn)。歷夏及商,皆有望秩之典。周有沉埋之祭,秦加車乘騮駒。西漢太初三年(前102年),武帝親臨其下,令禮官祀之,并建祀廟。爾后各朝,俱有加禮詔封。魏文帝瘞沉圭璋;隋開皇十四年(594年)詔就山立祠,取側近巫一人灑掃,并所蒔松柏;唐貞觀十年(636年)加封沂山為“東安公”;宋真宗詔封沂山為“東安王”,元成宗封沂山為“元德東安王”;明洪武去封爵正神…[詳細]
井岡山碑林始建于1987年7月,自1989年清明節(jié)起對外開放。碑林由碑亭、碑廊、自然碑型等部分組成,因勢而構,曲折回環(huán),別具一番情趣!熬畬奖帧睘闀沂嫱}寫![詳細]
匯水橋畔碑林位于上林縣三里鎮(zhèn)三里街南匯水橋畔船山,時代為明至清,類別為石窟寺及石刻。2017年,匯水橋畔碑林被公布為廣西自治區(qū)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明州碑林在天一閣景區(qū)內,保存有一百七十三塊自元朝以來重修寧波府學的石碑,大多顏色已經褪掉。景點位置寧波市海曙區(qū)天一街5號天一閣內…[詳細]
1996年,扶溝縣書法協(xié)會副主席.縣政協(xié)委員李仰勤先生退休后,在家鄉(xiāng)呂潭鎮(zhèn)將軍故居旁創(chuàng)建了“吉鴻昌碑林”.初由李仰勤自籌資金二萬元投入籌建,購置碑坯,向全國書畫名家和著名人士征集碑文書畫作品,刻碑二百多通.其舉動得到縣文聯(lián)大力支持,在《泛區(qū)文藝》上給以報道并印發(fā)征集碑林作品廣告后,引起社會各界重視.呂潭鄉(xiāng)黨委和鄉(xiāng)政府號召全鄉(xiāng)廣大群眾向碑林籌建處募捐資金十多萬元,并劃撥上地三畝以供碑林座址.到199…[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