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尾天主堂建筑群位于馬尾麓三岐山,始建于1868年,為一建筑群,現(xiàn)存四處建筑(馬尾天主教堂主樓、馬尾天主教堂育嬰堂、馬尾天主教堂老人院、馬尾天主教堂小修院)。根據(jù)《馬尾區(qū)志》記載,馬尾天主教堂建筑群始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原為西班牙神甫創(chuàng)辦的小修院的宿舍;光緒十一年(1885年)以原房屋為基礎創(chuàng)立馬尾天主教堂,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船政法籍監(jiān)督杜業(yè)爾新建磚木結構的法國式新教堂。馬尾天主…[詳細]
翠華橋位于常州市武進區(qū)橫林鎮(zhèn)江村村南,南北向,橫跨橫玉河,是一座三孔石柱石梁橋。翠華橋建于民國,具體紀年不清,據(jù)說是由清末著名實業(yè)家盛宣懷幫傭翠萍捐資建造,故稱“翠華橋”。翠華橋,花崗巖石質(zhì)橋身,橋長22米,寬2.1米,高4.8米,兩側(cè)實砌橋墩各有石階8級。橋面各由3塊長條石共計9塊組成,橋基為條石疊砌,橋柱各由3塊條石組成排柱,上壓承重梁。護欄是民國時期典型的鑄鐵鐵花柵,用生鐵鑄成,圖案古樸典雅…[詳細]
忠愍侯易雄將軍墓位于瀏陽市區(qū)西南部瀏陽河畔的棖沖鎮(zhèn)嘉園村坪上組將軍洞的山崗上,墓冢坐南朝北,地處東經(jīng)113°29′42.5″,北緯28°00′55.1之間,北距棖沖鎮(zhèn)政府2.5公里,西距瀏陽河2公里,東距東董家塘約3公里,將軍墓三面環(huán)山,山腳下是一水庫。忠愍侯易雄將軍墓自建立以來,保存較為完好。1958年,當?shù)匦匏畮欤仔勰冠T獾饺藶槠茐,墓旁雕像、石仲等均被損毀,石馬、石虎、基仲被砌進水庫溢洪道…[詳細]
朱梅墓園,位于綏中縣李家鄉(xiāng)石碑坊村。它是遼寧省唯一的規(guī)模較大、保存較完整的明代石刻群。西南距姜女廟十多里。在石牌坊村南,有一對華表,綠樹掩映的兩座高大石坊,四柱四間,三樓式,單檐廡殿頂。此坊立于明崇禎十年(1637年),是皇帝為總兵官后軍都督府朱梅(字海峰)因鎮(zhèn)守山海關有功而賜立的。墓園占地面積很大,前后長達三百余米。前部有分列左右的一對石華表,其后為一對石獅子,再后為石坊。坊為四柱三樓式,單檐廡…[詳細]
位于長沙市坡子街的火宮殿酒家是一家弛名中外的“中華老字號”企業(yè),被譽為湘風小吃的源頭、湘菜的主要代表,有著深遠的歷史淵藪;饘m殿過去是一座祭祀火神的廟宇,又名“乾元宮”,始建于清乾隆12年(公元1747年),距今已有250余年。晚清時期,發(fā)展成為祭祀、看戲、聽書、觀藝、小吃的廟市。民國時期,攤擔羅列、支棚撐傘,成為小吃鬧市。人們把它同北京的天橋、上海的城隍廟、南京的夫子廟相媲美,是長沙乃至湖南的集…[詳細]
聚龍村又名鄺家村,在光緒五年(1879年)由一批祖籍臺山的鄺氏華僑買地而建。聚龍村坐落在沖口街隴西與招村之間,村口正對一灣河水,整修過的河岸兩邊古榕蔽日,仍帶有田園風光。聚龍村現(xiàn)占地5200多平方米,保存有古屋前后三排,共20間。廣州芳村有一處保存完好的清代古建筑群——聚龍村。據(jù)說這個有一百一十多年歷史的古村落至今仍居住著上百名男女老少。聚龍村的青磚大屋,墻腳用整塊麻石砌成,窗楣的灰雕繪有富貴吉祥…[詳細]
材罩屋舊址位于常州市天寧區(qū)前后北岸歷史文化街區(qū)東北角,又名四方樓,始建于清末至民國初年。現(xiàn)存建筑為民國時期,坐北朝南,磚木結構,共兩進,內(nèi)有院落和天井,總占地面積304.08 平方米。大門用青磚砌成半圓券,兩側(cè)為馬牙槎, 形似羅馬式拱形門。第一進為硬山式,磚木架構,三層樓房,一、二層三開間,總長11.26 米,進深13.78 米。閣樓寬3.5 米,進深5.5 米。四面坡瓦屋面,黃瓜環(huán)脊,為瞭望方便…[詳細]
陶店何氏民居群,清代,包括何氏宗祠、慎修堂、繼善堂、十三間何氏宗祠位于義烏市廿三里街道陶店村路北66號,又稱小宗祠,坐西朝東,前面有小溪盤旋,似襟帶繞流。建筑分前后兩院,分三進五開間左右?guī)麖T,建筑面積641平米,耗工4年完成,乾隆五十四年(1789)由何懋宰發(fā)起建造。道光十二年(1832),其子孫又對宗祠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改建和擴建,F(xiàn)存青石門樓系道光時期建筑的原物,上面記載了落成的年代。清咸豐十一年…[詳細]
清涼山炮臺位于南京市鼓樓區(qū)清涼山公園內(nèi),此炮臺遺址應是清涼山炮臺遺存,南京保衛(wèi)戰(zhàn)時屬于江寧要塞部隊,當時和馬家山炮臺被編為“馬臺”。在1937年“南京保衛(wèi)戰(zhàn)”中,從棲霞烏龍山到清涼山延綿的臨江丘陵上,以大小炮臺、碉堡、塹壕組成的防線工事“江寧要塞”,給予來犯的日本侵略者沉重打擊。此炮臺遺址應是清涼山炮臺遺存,南京保衛(wèi)戰(zhàn)時屬于江寧要塞部隊,當時和馬家山炮臺被編為“馬臺”。根據(jù)《澄鎮(zhèn)寧各要塞區(qū)作戰(zhàn)經(jīng)過…[詳細]
乾隆御碑共六塊,現(xiàn)存放于常州市天寧區(qū)東坡公園內(nèi)御碑亭。據(jù)清光緒《武進陽湖縣志》記載,碑文為乾隆皇帝巡游江南時來常所作,記述了乾隆皇帝南巡時的盛況和他對宋代大文豪蘇東坡的頌揚之情。常州市東坡公園,位于常州市東,因建在艤舟亭遺址,也稱艤舟亭。艤舟亭基址原名文成壩,傳說常州歷來人文薈萃,為保住常州才氣不東流,因而在古運河上筑壩使河水繞個大彎東去。南宋時,常州人民為紀念北宋大文豪蘇東坡來常,泊舟于此,而建…[詳細]
鳳凰臺位于廣濟橋下游近一公里處,韓江江心小島仙洲島之鳳凰洲頭。始建于明隆慶二年(1568年),為知府侯必登創(chuàng)建。原臺分3級,高7丈,上有四角方亭,立于塔式石基之上,橫匾上 書-“中流砥柱”4個大字。隨后歷代又在鳳凰洲陸續(xù)增建十相祠、文昌祠、奎閣、龍神廟、天后宮等景點,還有庵寺古塔等。這些建筑風格古雅、樸實,形成江中的一個獨特景區(qū)。由于遭受大水,兵亂等天災-,幾經(jīng)興廢,屢毀屢修。至1998年以前存在…[詳細]
津浦鐵路線靜海站年代:清地址:靜海縣東方紅路靜;疖囌尽n悇e:近現(xiàn)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靜海站始建于1908年,為德國人建造日爾曼風格,方向正東,結構為德式馬尾柁架建筑,面闊6間,四面均有門窗,建筑面積655平方米,使用面積533平方米,室內(nèi)門高210厘米,寬103厘米,加框?qū)?30厘米,室外門高292厘米,寬116厘米,門上有窗戶,窗戶高70厘米;室內(nèi)窗戶寬114厘米,高205厘米。房子正面左下…[詳細]
在蘇州西南的光福有一個著名的古跡司徒廟,司徒廟位于光福鎮(zhèn)西的澗廊村東南,是東漢光武帝的大司徒鄧禹的祠廟。又叫古柏庵、柏因社、柏因精舍。司徒廟始建年代歷史未載,無以考證。現(xiàn)在的殿宇是清末民初重建。也叫鄧尉廟,廟里有四株古柏,樹齡近二千年,清柏碧郁蒼翠,挺拔清秀;奇柏主干斷裂,其腹中空;古柏紋理紆繞,古樸蒼勁;怪柏臥地三曲,狀如蛟龍,被雷劈開后的二個枝干完全離開了主干,但是都活著,并發(fā)出了新枝。四棵古…[詳細]
宿州烈士陵園,座落在安徽省宿州市東北角,為緬懷杰出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軍事家、功勛卓著的抗日民族英雄彭雪楓將軍以及自新民主主義革命以來我市犧牲的革命烈士,經(jīng)省委、省政府批準,1951年開始建設,1959年建成對外接待參觀。陵園占地面積156畝,綠化面積達64%。是全額撥款的事業(yè)單位。以彭雪楓漢白玉塑像、革命烈士紀念碑、彭雪楓紀念館為主體的紀念建筑物成南北向依次座落在陵園的中心軸線上。高8米的彭雪楓將…[詳細]
沈宅是甪直古鎮(zhèn)保存完好的豪華宅第,同盟會會員、甪直教育家沈柏寒先生的故居。地處甫里八景之一的“西匯曉市”之間,建筑布局有亦仕、亦商,前店、后宅,左坊、右鋪的特色。沈宅原建筑面積為3500余平方米,現(xiàn)修復開放的為其西部,約1000平方米。沈氏原為富豪,房產(chǎn)廣布,清末民初以來,俚語“沈半鎮(zhèn)”就廣為流傳。沈柏寒,甪直人,光緒年間重建甫里書院的沈?qū)挿蚓褪撬淖娓,他七歲喪父,由母親撫養(yǎng)長大,因沈柏寒是沈家…[詳細]
攔江磯炮臺位于安慶城東郊長風鄉(xiāng)營盤村長江西岸,面對楊林洲和攔江磯礁石群,這一帶江面窄,水流急,漩渦多,自古就是長江上著名險段。陳獨秀曾在《揚子江形勢論略》中分析:攔江磯“露石排列,敵舟至此必不能近南(東)岸”。解放后雖然對長達700余米的礁石群進行多次爆破清除,但今天過往船只仍然緊貼西岸,小心慢行,若站在炮臺遺址上望去,行船近在咫尺?梢韵胍,攔江磯炮臺當年在鎖江封航中的巨大威力。攔江磯砲臺建于清…[詳細]
寒橋位于棲霞區(qū)燕子磯街道,時代為宋代。寒橋,又名韓橋,現(xiàn)為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寒橋已經(jīng)有730多年的歷史。如今,這座單孔石拱橋,保留在南京化工廠內(nèi)。宋代《景定建康志》、元代《至正金陵新志》、明代《萬歷上元縣志》、清代《乾隆上元縣志》等志書,對這座古橋,均有這樣簡要的記載:韓橋。在城東北三十里。其中,南宋編修的《景定建安志》、民國時期出版的《首都志》,對韓橋的記述、更為具體詳細。據(jù)《景定建安志》載:…[詳細]
丁西林自幼喜愛文藝,留學期間閱讀了大量歐洲戲劇、小說名著,歸國后從事業(yè)余戲劇創(chuàng)作,成為“五四”以來致力于喜劇創(chuàng)作的有影響的劇作家之一,是中國現(xiàn)代戲劇史上唯一專門寫喜劇的劇作家。在文學上有很高成就的丁西林,他的正業(yè)其實一名頗有建樹的物理學家。1914年,丁西林入英國伯明翰大學攻讀物理學和數(shù)學,1920年歸國,歷任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國立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所長。他在研究聲學時,他對中國傳統(tǒng)樂器——笛…[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