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東陵位于陜西省西安市臨潼驪山西麓。秦東陵發(fā)現(xiàn)于1986年縣文管會進行文物普查時。后經(jīng)省、縣文物考古單位共同勘探,又證以史籍,斷定這一帶確為秦東陵。并且,對一號陵園兩個并列的亞字型大墓進行了重點鉆探,查清了它們的型制,收集了大量文物標本。經(jīng)調(diào)查,可知秦東陵內(nèi)埋葬著秦始皇的祖父、祖母、父親、母親。其中“亞”字型墓葬三座,“中”字型墓葬2座,“甲”字型墓葬3座,陪葬坑3座,陪葬墓區(qū)4處,地面建筑7處,…[詳細]
中國的長城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偉大的建筑工程,它始建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秦朝統(tǒng)一中國之后連成萬里長城。漢、明兩代又曾大規(guī)模修筑。其工程之浩繁,氣勢之雄偉,堪稱世界奇跡。歲月流逝,物是人非,如今當您登上昔日長城的遺址,不僅能目睹逶迤于群山峻嶺之中的長城雄姿,還能領略到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歷史的大智大勇,因而長城也被視為中華民族的象征。寧夏素有“長城博物館”之稱。靈武,古時靈州所在地,它一直是中原王朝…[詳細]
退思園,俗稱任家花園,新填街234號位于同里鎮(zhèn)古鎮(zhèn)區(qū),東連麗則女學,南與退思小廣場、明清街相望,西鄰退思廣場及古戲臺,北靠南濠弄。退思園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該園建筑布局,呈自西向東橫向布局,即西宅東園,與通常前宅后園的縱向布局,似有觀念上的突破。宅園自西向東各分為二,共為四組。整個建筑,布局緊湊,可分可合,分者各成院落,合者渾然一體。亭、臺、樓、閣、廊、坊、橋、榭、廳、堂、房、軒,一應俱全,從宅開始,…[詳細]
殊像寺坐于山西省鳳林谷口,面對梵仙山,風景優(yōu)雅。該寺創(chuàng)建于元代,于明代弘治年間和萬歷年間重修,與顯通寺、塔院寺、菩薩頂、羅睺山五大禪處,又為青廟十大寺之一,是一座很有名氣的寺院。殊像寺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普陀宗乘之廟西面,獅子溝北麓。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弘歷陪皇太后到山西五臺山文殊菩薩道場——殊像寺進香,見文殊妙相莊嚴,令人起敬,“默識其像以歸”。佛經(jīng)中釋迦有“東方主尊菩薩是文殊,…[詳細]
皇澤寺摩崖造像始鑿于北魏晚期,歷經(jīng)北周、隋、初唐、盛唐的不斷雕鑿,至中唐時期趨于衰落,持續(xù)時間300多年,F(xiàn)存造像57窟龕、大小造像1200多軀,F(xiàn)存重要洞窟除前述的12號、13號外,還有15號、28號、38號、45號、51號、55號、56號等洞窟。這些石刻造像對研究四川地區(qū)佛教的傳播路線、造像題材和風格、人們的宗教信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有非常高的歷史、文化、藝術(shù)價值,1961年,國務院將皇…[詳細]
唐恭陵位于偃師市緱氏鎮(zhèn)滹沱村西南的景山之巔,是唐高宗太子李弘的陵墓,俗稱“太子!、“孝敬皇帝陵”。走進占地500畝的陵區(qū),沿著寬50米的神道前行,1對高高的望柱,1對威風的天馬,3對嚴立的翁仲及石獅等呈現(xiàn)在人們面前。其中東排第一、第二翁仲之間,立有唐高宗親書的“孝敬皇帝睿德記”碑。神道直通呈覆斗型,東西長163米,南北寬147米,殘高22米。陵的四周原有神墻圍護,神墻四角有角樓建筑,四面神墻中部…[詳細]
邦納寺位于西藏那曲地區(qū)索縣色昌鄉(xiāng)巴秀村以西。邦納寺,又名巴旦邦納寺,由加丹德東寺寺主世沖·嘎瑪?shù)びX創(chuàng)建,是一座藏傳佛教噶舉派寺廟。主要由經(jīng)堂、佛殿、門廊、轉(zhuǎn)經(jīng)室組成,為藏族傳統(tǒng)的碉房式建筑,其裝飾上有漢式建筑風格,跟四川阿壩一帶的藏式建筑相似,并且一直保持原有的建筑風格,未經(jīng)過大修。邦納寺基本上由三個正方和長方形構(gòu)成,平面基本上呈“凸”字形,而轉(zhuǎn)經(jīng)輪室為后來添建的。邦納寺建筑面積1780.65平方…[詳細]
梁啟超故居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廣東省江門市新會茶坑村,坐落在美麗蒼郁的鳳山下,魚塘、水網(wǎng)、沃野田疇環(huán)繞四周,大榕樹、石板巷、青磚房有序分布,往來皆村野鄉(xiāng)民,真淳古樸,這里便是梁啟超先生出生和少年時期生活、學習的地方。梁啟超故居建于清光緒年間,坐落在農(nóng)舍之間,是一幢古色古香的青磚土瓦平房,由一正廳、一便廳、一飯廳、二耳房組成,占地155平方米。故居一直以來受到人們的悉心保護,近20年來,各級…[詳細]
祗園寺位于九華山東崖西麓的迎仙橋東,為九華山四大叢林(祗園、東崖、百歲、甘露)之首.祗園寺始建于明嘉靖年間(1522-1723年),原名“祗樹庵”。清康熙年間(1662-1723年)為化城寺東序寮房.嘉慶年間(1796-1820年)祗園寺住持乏人,庵將傾頹,諸山長老議定迎請禪居伏虎洞二十多年的隆山和尚(1757-1841)來山住持.隆山率弟子大根等人在祗園寺聚眾說法,開壇授戒,大興土木,重建殿宇,…[詳細]
黑龍江督軍署是中國近代辛亥革命建立的中華民國在黑龍江省設立的最高政治統(tǒng)帥機關(guān),是民國時期黑龍江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中心。這一時期國人獨立、進步、趕超世界的愿望,促進了對傳統(tǒng)思想的反思、改造、更新,反映了中國人對現(xiàn)代思想的多方探求。這是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更是一個值得關(guān)注的歷史時期。黑龍江督軍署位于齊齊哈爾建華區(qū)卜奎大街與中華路交匯處,市博物館北側(cè)。該址是在清嘉慶十一年建的齊齊哈爾副都統(tǒng)的私宅,…[詳細]
永昌堡在溫州龍灣區(qū)永中鎮(zhèn)境內(nèi),有一座迄今已有450年歷史的古城堡——永昌堡。東臨東海之濱,西倚大羅山麓,素有“山清水秀,人杰地靈”之稱,是一座名人輩出、文化深厚的歷史名城,是溫州市十大旅游景點之一。永昌堡雄偉壯觀,南北長778米,東西長445米,城高8米,周長2866米,堡內(nèi)11座造型、色彩各異的明代石拱橋與上下二河相呼應,其狀元府、督堂第、王紹志故居等18幢明清年代古民居更襯托出城堡古色古香的韻…[詳細]
期納古建筑群分布于清水、街西、文鳳3個村委會,其中以清水最多。古建筑群分別由清水瑞光寺、黃家宗祠、阮家大院、阮家宗祠、阮家佛堂、袁家宗祠、東岳廟、街西寶月寺、文鳳果園何家大院9處文物建筑及附屬物組成,總建筑面積大約4600平方米。建筑群中東岳廟、瑞光寺為集體所有,其余建筑均為私人所有。用途為宗教場所、辦公用房、私人住房。期納古建筑群中,瑞光寺、寶月寺、黃家宗祠、阮家大院、阮家宗祠、阮家佛堂、袁家宗…[詳細]
坐落在高頭鄉(xiāng)高北村西北部。據(jù)族譜記載,該樓始建于明崇禎年間(1628-1644年),而后依次建造第二、三環(huán)和第四環(huán),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落成。圓形土樓,坐北朝南,占地5376.17平方米。因夯筑該樓外環(huán)土墻時,天公作美,土墻未受雨水淋蝕,故又名“天助樓”。全樓由4圈同心環(huán)形建筑組合而成,兩面坡瓦屋頂,穿斗、抬梁混合式木構(gòu)架,內(nèi)通廊式(見7.a-1圖39,40,41,7.a-2照片36,37…[詳細]
名山區(qū)城內(nèi),一座蒼翠柔美的山巒俯視著城區(qū),與蒙頂山遙相呼應。此山在不知多少年前,就有一個優(yōu)雅而又柔美的名字:“月華山”。“欞星門”是名山文廟入口。穿越此門,可見四座雕龍石拱橋并列于伴池之上,這是名山區(qū)頗負盛名的“狀元橋”。穿門過橋,兩排雕花廂房如巨臂般環(huán)繞成一個院落,廂房廡廊之間的通道喚作“大成門”。和此門相對的便是文廟建筑群的主建筑“大成殿”,再后是孔圣人的祭祀之所“崇圣祠”。據(jù)《名山縣志》記載…[詳細]
陳嘉庚創(chuàng)辦的校園建筑群分為集美學村和廈門大學兩片。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陳嘉庚出生于廈門集美,17歲隨父親到新加坡學習經(jīng)商,先后從事米業(yè)、黃梨及橡膠業(yè)經(jīng)營,因其勤奮刻苦、經(jīng)營有方,經(jīng)過20多年苦心經(jīng)營,便發(fā)展成南洋各埠聲名顯赫的大實業(yè)家。1893年陳嘉庚第一次回故鄉(xiāng),即出資2000元開辦“惕齋學塾”,這是陳嘉庚捐資興學的開端。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陳嘉庚懷抱“教育為立國之本,興學乃國民天…[詳細]
織金古建筑群位于貴州省織金縣。織金古城,山清水秀,溪澗縱橫,古跡眾多,門類齊全,包括佛寺、道觀、文廟、書院、會館、祠堂、衙署、寶塔、泉井、津梁、古道、民居、店鋪、作坊等方方面面,分布在一座座大理石小山上和流經(jīng)城內(nèi)的貫城河畔?椊鸸沤ㄖ酁橐醒掳椿驗l水臨泉建造的干欄式吊腳樓。大部建于“改土歸流”之后,僅從康熙五年(1666)至十年(1671),即建有武廟、文廟、斗姥閣、隆興寺、東山寺、財神廟、城隍…[詳細]
臨澧著名的名勝古跡之一青山崖墓群被國務院2013年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青山崖墓群位于臨澧縣城以北35公里處的澧水河南岸,規(guī)模宏大,十分壯觀。離青山大壩船閘100米,面臨澧水河,對面是澧陽平原,東距澧縣城20公里,西距石門縣城15公里,此處是澧水河進入平原的最后一段山頭,當?shù)厝朔Q“洞子眼”。青山崖墓群建立在一個松散的紅石崖壁上。屬人工開鑿,構(gòu)造基本一致,都是長方形和正方形。墓頂與墓底寬…[詳細]
南詔鎮(zhèn)位于福建省詔安縣南部,是縣政府所在地。屬平原地帶,毗鄰廣東,是福建的南大門,有324國道和漳詔高速公路穿過,交通十分便利,是海峽西岸經(jīng)濟區(qū)對接“珠三角”的前沿平臺,也是臺胞主要祖籍地。東臨東溪與橋東鎮(zhèn)隔溪相望;南、西、北與深橋鎮(zhèn)接壤,自唐朝公元686年設南詔堡至今有1千3百多年歷史。南詔鎮(zhèn)歷史悠久,古跡薈萃,有唐鑿“懷恩古井”、始建于明代的開漳圣王廟、教練夫人廟、關(guān)帝廟、清初建媽祖廟以及從東…[詳細]
羅睺寺,位于五臺縣臺壞鎮(zhèn)楊林村。坐北朝南,東西長101米,南北寬189米,占地面積1.9萬平方米,創(chuàng)建于唐代,初名落佛寺,宋代維修,明弘治五年(1492)重修,萬歷年間(1573-1620)重修,清康熙時改為黃廟,常住蒙藏喇嘛。現(xiàn)存建筑除東西偏院為現(xiàn)代建筑外,余皆為明、清建筑。三進院落布局,中軸線建有天王殿、文殊殿、大佛殿(大雄寶殿)、后殿(現(xiàn)佛殿),兩側(cè)建鐘、鼓樓、伽藍殿、祖師殿、金剛殿及僧舍等…[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