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寶公祠位于廣東高州市長坡鎮(zhèn)舊城村,古電白郡城遺址內(nèi),高州舊城冼太廟右側,是奉祀冼夫人丈夫、南朝梁陳高涼太守馮寶的宗祠,始建于明代,近代重修。馮寶原是北燕皇帝的后裔,北燕失國后其祖父南投宋國,至馮寶任高涼太守,為號令地方土著,與百越首領冼夫人聯(lián)婚,舊城村是冼夫人與馮寶婚后的定居地,《茂名縣志》云:“馮家村在舊電白界”,隋開皇十一年,冼夫人之孫馮盎任高州刺史,舊城又成了他居政合一的地方,很顯然舊城是…[詳細]
大英天保鎮(zhèn)的戴氏祠,這所建于清道光年間的宗祠,展示的是明清時湖廣填川的移民史。戴氏祠位于大英縣天保鎮(zhèn)柏桂總支李廣溝村,坐北朝南,是川中獨具特色的磚雕牌樓的古代建筑群,占地面積3016平方米,建筑面積1535.82平方米。始建于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是明末清初時湖廣填川移民中之戴姓家族宗祠,屬戴孔謨之后裔集建。以磚、木、石結構修造,穿斗臺梁混合式結構,由中軸線上的磚雕牌樓、戲樓、中堂、正堂與…[詳細]
當路王氏宗祠(明)當路王氏宗祠位于連云港市高新區(qū)花果山街道辦事處當路村,與村部相鄰,坐北朝南。王氏宗祠始建于明朝萬歷年間。其間,當路王氏59世祖王鳴鶴,曾任一品兩廣總兵、驃騎將軍。萬歷皇帝頒詔賜封“天下將才第一”,“賜葬故里,立祠享祀”,族人即在海州州府的協(xié)助下按規(guī)制修建王鳴鶴墓,按一品大員安葬,建立祠堂,享受祭祀。明末清初,當路王氏祠堂毀于清兵戰(zhàn)火,后復建。民國年間第二次修復,當時的王氏宗祠占地…[詳細]
陳潘二公祠,位于淮安市清江浦區(qū)輪埠路邊,坐落于清江浦景區(qū)內(nèi),東臨吳公祠,西接觀音庵,北靠里運河,南眺楚秀園,1987年被公布為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該祠于明正統(tǒng)年間(1436-1449)敕建,初祀永樂年間首任漕運總兵官、平江伯陳瑄,俗稱陳公祠。清乾隆年間(1736-1795),于陳公祠加祀明總理河漕、水利名家潘季馴,遂更名為陳潘二公祠。祠原位于清江光華化學廠內(nèi),飽受侵蝕,加之年久失修,梁柱朽敗,…[詳細]
唐寅祠原名唐解元祠,位于閶門內(nèi)桃花塢廖家巷前新街10號準提庵(又名七子庵),明萬歷十年(1582年)僧旭小在此構禪房數(shù)楹,天啟六年(1626年)楊大瀠創(chuàng)精舍于此,供奉準提佛像,名為準提庵。清康熙時,江蘇巡撫宋犖重修。嘉慶五年(1800年)吳縣知縣唐仲冕又修,并拓庵東別室為唐解元祠,祀唐寅、祝允明、文徵明三君像,署其室曰“桃花仙館”。同治年間復修,1923年再修。準提庵坐北朝南,現(xiàn)占地約2000平方…[詳細]
徐家祠堂屬清代古建筑,位于蒼溪縣龍洞鄉(xiāng)茅坪村南500米,坐南朝北。該建筑北靠元山山腳,前鄰巴中縣,西往黃貓埡尖包梁,保存基本完好。該祠堂呈四合院布局,系穿逗木結構,面闊16.4米,進深27米,建筑面積442.8平方米。正殿單檐烽火墻,面闊16.4米,通高13米,進深11.1米。如意踏道三級,長0.9米,寬1.2米,高0.7米,前殿單檐懸山式。房蓋小青瓦,面闊16.4米,進深8.2米,通高9.5米。…[詳細]
符氏宗祠位于朗霞鎮(zhèn)天華村,坐北朝南,系四合院式建筑。由門廳、大廳、東西廂樓組成,大廳與門廳中間為天井。 前進(門廳)為七開間,通面闊19.0米,通進深7.4米。明間及東西次間為一體,明間辟大門,東西稍間次間為耳房。硬山雙坡頂,小青瓦覆蓋。梁架結構為穿斗式,明間用三柱,次間、稍間用五柱,每柱落地。明次間前后門枋上飾網(wǎng)格窗。地面用方形石板錯縫鋪砌。鼓形柱礎。后進(大廳)為五開間,通面闊19.0米,通進…[詳細]
陳仙姑祠位于光明新區(qū)公明辦事處上村社區(qū)內(nèi),已有100多年的歷史。該祠在20世紀70年代被毀,2004年通過募捐得以重建。陳仙姑祠座西南向東北,建筑用地約1000平方米,四周綠樹成蔭,歷來香火鼎盛。而陳仙姑的故事作為真實得民間傳說,它所寓含的樸素、勇敢、堅毅、奉獻等精神使它被列入深圳市第一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成為保存?zhèn)鹘y(tǒng)文化的“活化石”。…[詳細]
盧公祠是為紀念乾隆年間進士、兩淮鹽運史盧雅雨而建,始建于民國十二年(1923年),于1924年秋完成,命名為“盧公祠”,舊址在新坍鄉(xiāng)盧祠村。當時劉障東特地請清光緒年間改良派領袖康有為為盧公祠題寫“兩淮盧都轉祠”一幅巨匾,從此,“盧公祠”便聲名遠播,爾后成了地名。盧雅雨名叫盧見曾,字抱孫,別號雅雨山人,乾隆年間進士,乾隆十九年奉旨“還任運使,二十年護理鹽政”。在此期間受理了灶民狀告宋姓鹽商盤剝壓迫的…[詳細]
水斗村伍氏大宗祠位于縣杏花鎮(zhèn)杏花社區(qū)水斗花廳小組。始建于明末清初。現(xiàn)有建筑于清光緒元年(1875)在原址重建,坐北向南(分針為),磚木結構,硬山頂,三間三進合院式建筑。面闊23.16米,進深32.35米。占地面積749.23平方米。第一進面闊三間,正脊為博古脊,前廊為三步梁,梁上置駝墩、雕卷云紋、折枝花、如意云紋,駝墩上設五踩雙層斗拱。門額書“伍氏大宗祠”五字。第二進面闊三間進深四間,龍舟脊。梁架…[詳細]
常熟言子祠為明代建筑,占地總面積為1008平方米,是祭祀孔子唯一的南方弟子——言子的專祠,該建筑是常熟保存最早的古代官式祠廟建筑,也是全國唯一一處在文廟范圍內(nèi),單獨設祠祭祀孔子學生言偃的建筑。常熟言子祠,初名吳公子游祠,南宋慶元三年(1197年)知縣孫應時建。端平三年(1236年),知縣王爚遷建言子祠于文廟之后,是為將言子祠納入文廟建筑序列之始。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重建言子祠于文廟(大成…[詳細]
云和縣城司前巷的王家祠堂,始建于元延祐元年(1314),現(xiàn)為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云和王氏傳至第十二代祖王挺、王嚴兄弟時,人丁漸旺,家底殷實,弟王嚴出資建造了云和最早的街道——浮云街(現(xiàn)解放街老街段),街道長470余丈。元延祐元年(1314),兄王挺出資建造了王家祠堂。明宣德元年(1426),王海澄出資擴建了王家祠堂。明嘉靖年間,云廣兵巡王一卿捐資擴建,如今祠堂西首仍保留著王一卿故居。清咸豐五年(1…[詳細]
趙公祠位于翠湖南路,用以祭祀辛亥功臣、護國名將趙又新。趙又新(1881~1920)原名趙復祥,字鳳喈,云南省鳳慶縣人,辛亥功臣、護國名將。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yè),1909年10月任命為駐云南臨安(今建水)的新軍第十九鎮(zhèn)三十八協(xié)第七十五標教練官。昆明重九起義后,11月2日,發(fā)動和領導了著名的“臨安起義”。后赴江西,參加了孫中山領導的“二次革命”之湖口起義。失敗后回云南,改名趙又新。1915年底,護國戰(zhàn)…[詳細]
松嶺鄧公祠位于香港新界粉嶺龍躍頭龍山西北面山麓,在老圍和祠堂村之間,是香港最重要及規(guī)模最宏大的祠堂之一。祠堂于40及50年代曾用作學校,于1997年11月7日被列為法定古跡。松嶺鄧公祠約于明嘉靖四年(1525年)為紀念開基祖鄧松嶺公(1302至1387年)而興建,是龍躍頭鄧族的宗祠。在每年元宵節(jié),當年添丁的族人會在宗祠作點燈儀式,而二月初二則為祭祖日。該祠為三進式建筑,屏門設于中進,后進分三殿,正…[詳細]
湯斌祠是清初順臣湯斌為其母親修建祠堂,屬于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縣城內(nèi)解放路西段,是睢縣著名的文物旅游景點。湯家祠又名湯斌賢良祠,湯恭人旌烈祠,位于睢縣城內(nèi)建設西路,座北朝南,面積1200平方米,三節(jié)院,從南到北依次為門樓、二門、卷棚、大殿、五門照。門樓一間,正脊排山,前額懸掛有“奉旨賢良祠”金字匾一塊,門前樹有二旗桿,西邊有吹臺,另有皇帝封賜的下馬碑,二門是三間過道,卷棚三間,四根…[詳細]
蔡氏大宗祠建陽蔡氏梓里,自唐至今已有1100余年。它坐落在麻沙鎮(zhèn)水南村,原是清朝乾隆年間的一座古建筑。二00三年進行全面翻修。宗祠大門保持原有的磚砌古門,書匾蔡氏大宗祠,大門兩邊紅墻上浮嵌鈦金鍍制的由南宋理宗皇帝為表彰蔡元定、蔡沉著書有功而御書的西山、廬峰巨字。用細石砌成的石階直通九賢堂。正中建大紅色的龕樓,內(nèi)放蔡氏九賢雕像,兩邊桂木制柱聯(lián)曰:圖衍九疇,通易象春秋,天道人道九賢相繼;書兼四代,朔商…[詳細]
藍氏宗祠 時代為明至清。位于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縣丹口鎮(zhèn)太坪村。 宗祠始建于明隆慶五年(1571)。民國21年至23年(1932—1934)曾先后擴建。門聯(lián)曰:“創(chuàng)立功成繼續(xù)黔旺,重光偉績紹恢汝南。”門面及外檐墻壁上飾有彩繪圖案,進前廳為戲樓,中廳左側豎有“國先塋”石碑,上廳中間為宮殿式神龕,上有飛檐樓閣及橫匾兩塊,一曰:“數(shù)寧宗功”,一曰“靈爽貳憑”。占地面積1234平方米。 祠堂系三正兩橫…[詳細]
盧古祠位于安仁縣牌樓鄉(xiāng)山口村,始建于清代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是本地盧氏族人供奉、祭祀先人及商議辦理族中大事的場所。盧古祠又叫盧家宗祠,磚木結構,硬山頂、小青瓦、青磚、穿斗式梁架、馬頭墻,四合院式。大廳前面設戲臺,兩旁有橫棟,正廳與橫棟各有天井,正廳前面有橫街,大門兩側分別傲首蹲坐兩座石雕雄獅。整個建筑布局風格具有唐宋時期祠堂建筑的特點,科學、嚴謹、壯觀。祠堂的前面是一方占地5畝的池塘,池塘…[詳細]
岳氏忠孝祠:位于長社路街道辦事處楊中社區(qū),是為紀念民族英雄、抗金名將岳飛而修建的祠堂。據(jù)載,岳飛的八世孫在岳家莊(今楊中、東岳莊)一帶落戶,繁衍生息,延展至今西岳莊、楊寨、岳樓、大路張、坡岳、牛莊、槐樹陳、岳劉莊等村。為了紀念岳飛先祖,岳氏后人捐資于明末清初修建了岳氏忠孝祠,灰瓦三間,坐北朝南。祠堂內(nèi)設有供奉飛祖的牌位,兩邊的楹聯(lián)為:“欲直里黃龍府恢復二君、征戰(zhàn)到朱仙鎮(zhèn)留芳百代”,橫批為“精忠報國…[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