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重點推薦 > 第二批青海省鄉(xiāng)村旅游重點村[2]
第二批青海省鄉(xiāng)村旅游重點村[2]
為深入貫徹落實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促進鄉(xiāng)村旅游高質量發(fā)展,近期,省文化和旅游廳會同省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組織開展了青海省第二批鄉(xiāng)村旅游重點村名錄建設,經各市州推薦、組織專家評審、會議研究等程序,擬將大通縣朔北鄉(xiāng)八寺崖村等45個村列入青海省第二批鄉(xiāng)村旅游重點村名錄。 |
因地處黃河炳靈李家寺峽口得名。黃河從旁流經,進入狹窄的黃河谷地,故得名峽口村。1984年設立峽口村村民委員會沿用至今。峽口村……。 |
1958年前翠泉村因溝壑較多被稱為亂壕村,村里有一眼清澈的泉水,故得名翠泉。1958年之前現翠泉村因溝壑較多被稱為亂壕村,后因從由川口鎮(zhèn)西門泉搬遷到亂壕,因原西門泉有一小泉,后得名翠泉村。1958年被稱為翠泉村公社,1965年成立為翠泉村生產大隊,1981年改為翠泉村,1984年設立翠泉村村民委員會沿用至今。翠泉村……。 |
本村坐落于西連總堡鄉(xiāng)的一個橋頭上,故得名橋頭村。1956年合作化時稱橋頭合作社,1958年改為遠進大隊,1962年恢復為橋頭大隊,1984年改為橋頭行政村,后設橋頭村村民委員會沿用至今。橋頭村……。 |
從沙連堡鄉(xiāng)沙加村,群科則唐村分遷定居,“文革”時期,命名為團結,后冠以一、二,以示區(qū)分。1964年省醫(yī)學院到此開荒造田,成立省醫(yī)學院農場,后歸還群科鎮(zhèn)政府,成立生產大隊,1984年體改時改成團結二村民委員會。團結二村……。 |
清朝末年從民和縣遷來冶姓開荒種地。原稱“隆產”,后演變成“隆欠”。藏語譯音:意為橫溝,故名。解放前稱隆欠村,解放初加入高級社,1958年人民公社時成立生產大隊,1984年政社分設時改稱為隆欠村民委員會。隆欠村……。 |
金朝中期,從貴德縣河東鄉(xiāng)“米乃亥”村分遷至此,仍用原名,后冠以上、下便于區(qū)分。下米乃亥村民委員會:解放前改稱為米乃亥村,解放初加入高級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成立生產大隊,1984年改稱為下米乃亥村民委員會,2007年撤鄉(xiāng)并鎮(zhèn),劃歸雄先藏族鄉(xiāng)。下米乃海村……。 |
石巷,漢語,意為石頭巷道,當地人把石巷稱之為大西高里(撒拉語),意為石頭溝,故名。1951年成立石巷村民委員會,1954年與阿什江、乙麻亥、田蓋、石巷合為前進大隊,1961年本村與田蓋合為前進大隊,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本村與田蓋、下灘村合并為工農兵大隊,1982年12月4日在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有關規(guī)定重新建立鄉(xiāng),民族鄉(xiāng)為政權的基層單位……。 |
本村地處循化縣積石鎮(zhèn)下部灘上,建村時取名下灘。解放初為下灘村,1955年循化縣建立的第一個高級合作社,1958年公社化時改為下灘大隊,1966年前進大隊合并稱工農兵大隊,1969年劃分為下灘大隊,1982年12月4日在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有關規(guī)定重新建立鄉(xiāng),民族鄉(xiāng)為政權的基層單位。同時,在村級建立了農民群眾自治組織村民委員會,取代了原來的……。 |
崗察:藏語是部落名稱,相傳崗察牧民的祖先是400多年前從貴德崗察地區(qū)遷移來的游牧部落,故沿用崗察部落名稱。1958年前為牧民點,1958年改為公社直屬隊,1961年分為兩個直屬隊,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屬紅旗大隊,1982年12月4日在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有關規(guī)定重新建立鄉(xiāng),民族鄉(xiāng)為政權的基層單位。同時,在村級建立了農民群眾自治組織村民委……。 |
東灘村是青海省海北州門源縣皇城蒙古族鄉(xiāng)下轄的行政村,城鄉(xiāng)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區(qū)劃代碼為632221207201。 |
“金巴”系藏語音譯,意為獾。因位于金巴臺村上方得名。上金巴臺村……。 |
早年此地用土石等物堆積起的祭神堆子較多,故名!岸氡ぁ毕得晒耪Z音譯,意為祭神的地方。1964年成立峨堡人民公社,1969年更名為峨堡生產大隊,1985年更名為現名。有1個自然村,4個牧民小組,1個農事隊。峨堡村牧民委員會村!。 |
因村附近有一山梁像獸類脊梁骨,故名!袄恪蓖袄狻,意為條狀形突起。1978年從拉洞生產大隊分設成立高楞生產大隊,1984年更名為現名。有1個自然村,2個村民小組。高楞村……。 |
1958年稱為周屯大隊,1983年更名為周屯村民委員會,沿用至今。周屯村……。 |
“曲乃亥”系藏語譯音、意為“黑水”,本村的山谷內有一眼泉,因此泉冬不結冰,且水色呈黑色,故得名。約在1919年尖扎、華隆、青海湖、唐干各地總共遷移6戶人家到此地,逐漸形成村落;1951年建鄉(xiāng)時區(qū)劃為一個村;1957年改為合作社;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時稱才乃亥大隊;1963年成立卡力崗公社后歸卡力崗公社管轄;1965年并入巴溝鄉(xiāng);1970年鄉(xiāng)改公社時改稱才乃亥大隊;1984年公社改鄉(xiāng)時稱才乃亥村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