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雨河村 因此地河源靠雨天聚水成河,稱雨灑河,而得名雨河。 |
2、新河村 1956年從雨河大隊分出,以新河農(nóng)業(yè)社命名。 |
3、龍井村 1979年設(shè)大隊,一地取一字,合稱“龍井”,而得名龍井。 |
4、小洛村 彝語原稱“小洛腳”,“洛腳”是彝語“裸腳”的變音,“倮”意為石,“腳”意為溝,即石頭溝,而得名小洛。 |
5、黃坪村 因此地屬高寒山區(qū),在一山坡脊梁的中部坪子處,生長黃皮竹,稱“黃坪嶺”,于1952年改稱“黃坪”,而得名黃坪。 |
6、茶壩村 因境內(nèi)一溝邊小壩出產(chǎn)茶葉,得名茶壩。 |
7、瓜雄村 因此地有四個通道關(guān)口和四座大山合稱關(guān)雄,后訛稱為瓜雄。 |
8、大坪村 在清朝后期,黃、胡二姓從外地遷來此地進(jìn)行開墾荒地,由于黃姓開墾的地平而寬,而得名大坪。 |
9、官莊村 因清朝時期,官府擇地建城,丈量過,稱官丈壩,1950年改稱官莊得名,片材名。 |
10、樂利村 “樂利”是彝語“倮底”的變音,意為碗,即四周高,中間低的地方,而得名樂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