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時期,為豐盛堡。 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設立二道河巡檢司。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改為城關鎮(zhèn)。 1953年,為城關區(qū)駐地。 1957年,為城關鎮(zhèn)駐地,轄40自然村。 1958年8月,設城關鎮(zhèn)公社。 1984年8月,改為城關鎮(zhèn)。 2006年3月,廟子、壕塹、二臺子3鄉(xiāng)并入城關鎮(zhèn)。 |
明、清時期,是蒙古、歸化地區(qū)通往皇城北京的大道要沖,是溝通邊疆與內地的交通樞紐。 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名為張皋鎮(zhèn),高廟子巡檢移駐此處。 解放初期,劃歸豐鎮(zhèn)縣。 1950年1月,劃歸興和縣。 1953年,設張皋鎮(zhèn)。 1958年8月,改為張皋公社。 1984年8月,張皋公社改鎮(zhèn)。 2006年3月,大同天鄉(xiāng)并入張皋鎮(zhèn)。 |
1958年,設段家村公社。 1984年,改為賽烏素鄉(xiāng)。 2001年,賽烏素、欽寶營2鄉(xiāng)合并為賽烏素鎮(zhèn)。 2006年,五一鄉(xiāng)并入賽烏素鎮(zhèn)。 |
漢代時期,為匈奴、鮮卑據有之地。 北魏時期,屬柔玄鎮(zhèn)。 金、遼時期,屬西京路威寧縣。 元朝時期,屬中書省興和路威寧縣。 明代時期,屬興和守御千戶所。 清代時期,為察哈爾正黃旗、正紅旗游牧之所。 民國元年(1912年),原鄂卜坪和二臺子部分劃歸興和縣,原三瑞里劃歸豐鎮(zhèn)縣,原木棟艾拉劃歸正黃旗。 1950年1月,原三瑞里劃歸興和縣。 1953年6月,設鄂卜坪鄉(xiāng)和三瑞里鄉(xiāng)。 1958年,2鄉(xiāng)合并為慶瑞公社。 1962年1月,設鄂卜坪和三瑞里公社。 1974年3月,察哈爾右翼前旗木棟艾拉公社劃歸興和縣。 1984年5月,鄂卜坪和三瑞里公社改鄉(xiāng)。 2001年7月,鄂卜坪和木棟艾拉鄉(xiāng)合并為鄂爾棟鄉(xiāng)。 2006年3月,鄂爾棟鄉(xiāng)改鎮(zhèn),二臺子鎮(zhèn)劃出的11村民委員會并入。 |
清康熙元年(1662年)前后,為蒙古族游牧地。 1959年1月,設民族團結公社。 1961年8月,改為艮子川公社。 1964年3月,劃為白家營、店子、南灣3公社。 1984年5月,店子公社改鄉(xiāng)。 2001年7月,店子、白家營、南灣3鄉(xiāng)合并為店子鎮(zhèn)。 |
清代時期,屬興和廳。 民國時期,屬興和縣第六區(qū)。 1958年,設立大庫聯公社。 1984年,大庫聯公社改鄉(xiāng)。 2006年3月,曹四天、五股泉2鄉(xiāng)并入大庫聯鄉(xiāng)。 |
1953年4月,設立黃土村鄉(xiāng)。 1956年5月,更名民族團結鄉(xiāng)。 1958年,設民族團結公社。 1984年8月,民族團結公社改鄉(xiāng)。 |
成立于2012年9月,由原大同夭鄉(xiāng)、高廟子鄉(xiāng)合并為新的大同夭鄉(xiāng)。 |
五股泉鄉(xiāng)于2012年9月份重新組建成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