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武縣城所在地,古為蟠龍壩,明清設龍州、龍安府,現(xiàn)為龍安鎮(zhèn)駐地?h城及其周邊乃至全縣各鄉(xiāng)鎮(zhèn),以“龍”字命名的地名、村名和帶“龍”字的人名,不計其數(shù)。長期以來,人們習慣稱平武縣城為龍安城,稱縣轄范圍為龍安山河,“龍安”反映出人民群眾期盼平安、渴望富足的心愿。 |
西魏至唐初為平武縣治,故名。 |
唐《元和郡縣志》記為“響崖山”。因山上有飛泉,觸石回聲鳴響山谷而得名。又稱響巖壩。 |
因境內舊時有一座鐵索橋而得名。 |
因下場口在歷史上經(jīng)常遭水淹,后來境內有出產水晶石得名。 |
在蜀漢江油尖舊地所興建,故名。 |
因地勢相對較高而得名。 |
因駐地丘林溝與榨盤河相匯處有一平壩而得名。 |
鎖江羌族鄉(xiāng)因清代曾在場口苦竹溝架鎖江橋而得名。 |
歷史上曾是白馬番人聚居的寨子,因此地四周多圍以土墻,狀似城墻,后漢人進據(jù)其地,名土城子,故名。 |
舊堡羌族鄉(xiāng)因境內地形似鏵嘴狀,左右山溪奔流,好似“二龍搶寶”,故得名“舊寶”。清代設堡,又名“舊堡”。 |
在明清時是白馬人的聚居地,白馬語稱該地為格達,明史稱疙瘩壩,民國時期松潘人文為富嫌其名不雅,著文稱該地:因據(jù)高阜,地勢平曠,上通松潘,下達龍安,闊而達之,稱闊達壩,后稱闊達鄉(xiāng)。 |
因白馬番人的黃羊部落而得名。馬白語稱“呷紐”。《明史》稱“黃羊關”。 |
其地兩山對峙,巖石鑿鑿,如虎張牙,下置關門,名曰虎牙關。 |
因泗耳寨子而得名。藏語“瑟爾”意為崩流、泥石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