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鹽湖區(qū) |
2、臨猗縣 春秋末魯國人猗頓在此以鹽致富,西漢始設(shè)猗氏縣,西魏恭帝二年(555)更名桑泉縣,唐天寶十三載(754年)改桑泉縣置臨晉縣;1954年由臨晉縣、猗氏縣合并設(shè)縣,各取首字命名。 |
3、萬榮縣 唐武德三年(620)稷山、安邑、猗氏、汾陰、龍門五縣析置萬泉縣,以城臨山澗、地多涌泉得名,據(jù)《元和郡縣志》:縣東谷中有井泉百余區(qū),因名;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榮光溢河,體氣四塞,光為五色,人稱祥瑞,寶鼎縣改榮河縣;1954年萬泉縣、榮河縣合并,由二縣各取首字為名。 |
4、聞喜縣 元鼎六年(前111)漢武帝劉徹去河南緱氏巡幸,途經(jīng)左邑縣之桐鄉(xiāng),聞漢軍破南粵之喜訊,遂為聞喜縣;據(jù)《元和郡縣志》:將幸緱氏,至此聞南越破,大喜,因立聞喜縣。 |
5、稷山縣 |
6、新絳縣 |
7、絳縣 西漢始設(shè)絳縣,因縣北絳山(紫金山)為名,因草木不生,土色俱赤,以此取名;據(jù)《中國地名辭源》:因境內(nèi)絳山、絳水而得名;絳水因源自絳山,故名。 |
8、垣曲縣 西漢始設(shè)垣縣,因“周圍皆山,中垣如曲”得名;另說(王屋)山在縣東,狀如垣,縣因此得名;另據(jù)《中國地名辭源》:以王屋山和黃河而得名;垣指境內(nèi)狀如垣的王屋山;曲指黃河之曲。 |
9、夏縣 |
10、平陸縣 |
11、芮城縣 |
12、永濟市 |
13、河津市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皮氏縣改龍門縣,因境內(nèi)龍門(禹門)得名,據(jù)說每年三月黃河鯉魚會逆水而上得渡者可為龍故名;北宋宣和二年(1120)更名河津縣,因境內(nèi)有黃河古渡得名;另說因地處濱河要口,當黃河要津,故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