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博美社區(qū) 相傳南宋期間已形成村落,因地處交通要道、物產豐富、在內海坎邊形成集市,清代稱為坣尾市,新中國建立初以諧音改稱為“博美”,意為廣大而漂亮。1985年前分為博美居民區(qū)、博美大隊兩個單位,1990年合并為博美管理區(qū),1999年改稱為居委會,2002年改稱為社區(qū)居委會,沿用至今。 博美社區(qū)位于陸豐市城區(qū)東部約15公里廣汕公路兩側,下轄九個居民小組,全社區(qū)總人口18760人,是博美鎮(zhèn)區(qū)。居民主要從事商業(yè),服務業(yè)及建筑等,農民從事種糧,種菜、種果,社區(qū)商業(yè)繁榮,是陸豐東片主要商品集散地,蔬菜專業(yè)市場遠近聞名,產品銷售全省各地。 |
2、點石村 新中國成立前稱點石五鄉(xiāng);1949年改為點石鄉(xiāng),屬第三區(qū)(博美區(qū));1961年改為點石大隊,屬博美公社;1983年改為點石鄉(xiāng),屬博美區(qū);1987年改為點石村委會;1994年改為點石管理區(qū);1999年改為點石村委會,沿用至今。 點石村委會位于博美鎮(zhèn)西側約3公里處,下轄5個村民小組、2009年總人口5180人。經濟以農業(yè)為主,主要農作物有水稻、蔬菜(蘿卜比較出名、經銷圍范及國外)以及水果(荔枝龍眼)等。 |
3、仙橋村 明朝劉初期由章姓、劉姓、李姓、林姓等先祖居住此地。 建國初期,屬博美區(qū)霞繞鄉(xiāng)所轄,1959年從霞繞大隊分設為仙橋大隊,1987年設為仙橋村委會,1994年改為仙橋管理區(qū),1999年改為仙橋村委會,沿用至今。 仙橋村位于博美鎮(zhèn)西側約2公里處,南臨廣汕公路,北靠廈深鐵路,由橋頭村,赤坎村、仙家村組成,2009年總人口2850人,仙橋村東、西部為五陵地帶,中部、西南部為平原,經濟以農業(yè)為主,其中橋頭村兼有少量魚塭養(yǎng)殖,主要農作物品種有水稻、蕃薯、花生、大豆、蘿卜、蔬菜等。 |
4、霞饒村 明洪武年間來此建村居住。 1949年設霞繞鄉(xiāng),屬第三區(qū)(博美區(qū))。 1958年設霞繞大隊,屬博美公社。 1983年改為霞繞鄉(xiāng)。 1987年改為霞繞村委會。 1994年改為霞繞管理區(qū)。 1999年改為霞繞村委會,沿用至今。 霞饒村位于博美鎮(zhèn)西部,面前有烏坎港流域,廣汕公路穿過村中心,下轄五大片區(qū),13000多人口,5000干多畝耕作地面積,經濟以農業(yè)為主,是陸豐有名的產糧區(qū),及人口大村,兼以魚塭養(yǎng)殖,種養(yǎng)荔枝果材為輔。 |
5、鰲峰村 鰲峰村委會位于廣汕公路及八萬公路交匯處,交通方便,流動人員較多,是博美鎮(zhèn)政府所在地。轄區(qū)面積約2平方公里,總人口4249人,其中外出人員2438人,青壯年較多,主要分布在深圳、廣州、惠州等地從事經商、打工等工作。在村人員1791人中老年人、兒童占多,主要從事種糧,種菜、養(yǎng)獵,養(yǎng)牛等農業(yè)種養(yǎng),經濟來源依靠在外經商打工及農業(yè)種養(yǎng)收入。 |
6、花城村 明朝初期,由林姓、陳姓、俞姓等祖先居住此地,1999年由原溪墘鄉(xiāng)府改為村委會,稱花城村委會至今。 花城村位于博美社區(qū)東邊,鄰村有溪墘村委會。2009年全村總人口7115人,經濟以農業(yè)為主,土地肥沃,屬博美洋東畔,主要農作物有水稻、蕃薯、蔬菜、大豆等,是鎮(zhèn)糧食基地之一。 |
7、圖美村 清乾隆年間由分散的居民點合成村,有蛟溪、紅下村合成土尾村,1950年紅下、蛟溪分設村,1951年改設土尾大隊,1984年稱鄉(xiāng),1988年改稱管理區(qū),1999年改為圖美村委會,沿用至今。 圖美村位于博美鎮(zhèn)東側0.5公里處,由六個自然村組成,(下村、上村、過山高村、下豪仔村、吳厝村、馬山村)總面積0.5平方公里;總人口8233人,經濟以農業(yè)為主,主要農作物品種有水稻、蔬菜、還有富余勞力、生產農副產品“圖美腐竹”。 |
8、博頭村 1975年從赤嶺大隊分出博頭大隊,屬博美公社,1983年與蛟溪大隊合并為博溪鄉(xiāng),1987年屬博溪村委會,1994年博溪管理區(qū)分設為博頭和蛟溪管理區(qū),1999年改為博頭村委會,并沿用至今。 博頭村位于博美鎮(zhèn)東側約五公里處,是博美鎮(zhèn)最偏僻,最遠的村委會,由五個自然村組成,與內湖橋沖鎮(zhèn)相鄰。2009年度總人口2716人,經濟以農業(yè)為主,主要農作物品有水稻、花生、蔬菜等。 |
9、溪墘村 溪墘村委會位于博美鎮(zhèn)東郊,八萬河畔,由四個自然村組成,2010年溪墘村總人口5250人,耕地面積約980畝,經濟以農業(yè)為主,主要農作物品種有水稻、花生、白蘿卜等。 |
10、蛟溪村 蛟溪村建基于北宋后期,是一個多姓氏集居,原有蔡、林、許、陳、吳、顏、盧、黃、楊、王等姓,后因多種原因,現存前五姓。 建國后屬博美區(qū)所轄,1958年設為蛟溪大隊,1983年與博頭大隊合并為博溪鄉(xiāng),1987年屬博溪村委會,1994年博溪鄉(xiāng)分設為蛟溪和博頭管理區(qū),1999年改為蛟溪村委會,沿用至今。 蛟溪村位于博美鎮(zhèn)東側約四公里處,是博美鎮(zhèn)較偏遠的村委會,蛟溪村村與內湖,橋沖鎮(zhèn)相鄰。2009年度總人口2002人。經濟以農業(yè)為主,主要農作物品種有水稻、花生、蔬菜等。 |
11、紅下村 紅下村位于博美鎮(zhèn)東側1.5公里處,國道324線深汕高速公路從村中經過,面積約10平方公里,下轄四個自然、總人口3020人,耕地面積1520畝,由于土地貧乏,耕作環(huán)境惡劣、村民外出比較多,外出人口占總人口60%,經過多年生產發(fā)展探索;逐步形成山地種植荔枝,水田種植水稻、園地種植花生、蘿卜等蔬菜的發(fā)展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