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岔河社區(qū) 因南有發(fā)源于發(fā)音村的白巖腳的木來河,流經(jīng)木來、王家壩,西有雙華河于黃家橋匯入,故名岔河。社區(qū)以河流命名。 |
2、塘豐社區(qū) 因該村有一大池塘,水源豐富,得名塘豐。 |
因此地王姓居民較多且居住在相對平坦的位置得名。 |
4、亦樂村 該地有大亦市、小亦市兩個寨子,后兩寨村民聯(lián)姻,相處融洽快樂,故取名亦樂。 |
5、木來村 解放前村民位于此處聚居,稱為木來,以此名稱沿用至今。 |
6、戈樂村 該村原為白族和彝族少數(shù)民族居住,彝語稱此為“果裸枝”,后漢族來此一起居住譯為漢語為“鍋鑼”,后改為戈。 |
7、發(fā)音村 該村內(nèi)有峽谷,峽谷內(nèi)有小河溝,河溝兩旁樹林里有許多鳥類,發(fā)出各種鳥叫聲,風吹樹木的聲音,河流流淌的聲音等非常美妙,人們稱此地為發(fā)音溝,故以此地名命名為發(fā)音村。 |
8、發(fā)路村 該村最早有路姓人家居住,居住于此后路家人就比較順利,覺得地處風水對路姓人家叫好,稱為發(fā)路,后人以此命名。 |
9、淺寨村 該地以前居住有較多彝族村民,他們稱此為“阿淺家”后更名為淺寨。 |
10、沙朗村 該地明、清以來多為彝、苗等少數(shù)民族居住,沙朗為彝語地名,含義為一家彝族居住,放豬牧羊的地方。 |
11、橋邊村 因當?shù)赜幸还爬鲜皹,居民于橋邊居住,故取名橋邊?/div> |
12、大寨村 該地人口較多,居民居住較集中而形成大寨子,故名。 |
13、雙華村 以前有華東華西兩個大隊,后華西大隊分出兩個寨子與華東大隊合并,故稱之為雙華。 |
14、晨思村 該地在以前稱為神司,1966年文化大革命時期因該名帶有封建思想,更名為迎春,1984年地名普查時要求恢復老地名,因覺得“神司”不妥故取“神司”的諧音為晨思。 |
15、足納村 該地以前少數(shù)民族較多,后漢族來此一起居住,將地處地名意譯為“足納”,故得名足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