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東營區(qū) 區(qū)境原系廣饒、博興、墾利三縣邊緣地帶。 解放戰(zhàn)爭時期,境域屬廣饒縣、蒲臺縣,隸屬渤海區(qū)清河專署。 1950年,境域隸屬惠民專區(qū)。 1956年3月,撤銷蒲臺縣,龍居、史口兩區(qū)劃歸博興縣。 1958年11月,龍居、史口人民公社劃歸廣饒縣。 時境域屬廣饒縣,隸屬淄博專區(qū)。 1960年10月,六戶人民公社劃歸墾利縣。 1961年1月,境域復隸屬惠民專區(qū);同年11月,龍居人民公社復歸博興縣。 1962年6月,六戶人民公社復歸廣饒縣。 1982年11月,設立東營市,分設東營區(qū)、牛莊區(qū)等。 1984年1月,東營區(qū)、牛莊區(qū)同時成立,1987年6月,撤銷牛莊區(qū),并入東營區(qū)。 |
2、河口區(qū) 區(qū)境為新生成之地,是由黃河攜帶大量泥沙沖積而成,成陸年代較晚。 清乾隆年間,此地屬武定府濱州。 清道光十年(1830)利津縣豐國鎮(zhèn)河瞿村村民遷至今六合鄉(xiāng)于家村北居住,為境內最早的居民;光緒年間分屬沾化縣忠信鄉(xiāng)和利津縣永和鄉(xiāng)。 民國期間,1931年以后屬沾化縣第六區(qū)、第七區(qū)和利津縣第四區(qū)。 1935年國民黨山東省政府遷魯西南的東平、梁山、平陰、陽谷等縣災民4200余人來四扣、六合一帶落戶墾荒,形成四區(qū)鄉(xiāng);1939年1月,國民黨沾化縣黨部、沾化縣政府撤遷太平鎮(zhèn)(今河口區(qū)新戶鎮(zhèn)境內);1940年10月,根據中共山東分局指示成立中共清河區(qū)委;1942年1月5日沾化縣在太平鎮(zhèn)召開第一次臨時人民代表會議,選舉產生縣行政委員會,隸屬清河區(qū)。 1944年1月,冀魯邊區(qū)與清河區(qū)合并,成立渤海行政區(qū),境域屬渤海區(qū)四專區(qū)。 1949年境域西部地區(qū)改成義和區(qū)、太平區(qū),屬沾化縣轄;1950年5月境域西部隨沾化縣歸屬,東部隨利津縣歸屬。 1956年3月,墾利縣并入利津縣。 河口境域南、東部屬利津縣羅鎮(zhèn)區(qū)轄;1958年9月,實行人民公社化,政社合一;同年11月,利津縣并入沾化縣,河口境域全部屬沾化轄轄;1960年7月,境內各公社劃歸墾利縣;1961年,沾化、利津分治,境內劉坨、義和、太平、郭局4個公社歸沾化縣。 1974年6月,沾化縣成立河口辦事處,郭東澄任主任。 1975年6月,墾利縣河口管理區(qū)成立,駐東方紅(孤島),1979年1月改稱孤島辦事處,1982年東營市成立,并設置河口區(qū)。 |
3、墾利區(qū) 墾利域地,由西漢(公元前206~公元25年)以后黃河淤積退海而成。 區(qū)域西半部,元末明初已有居戶,大部分村落建于明、清兩代。 區(qū)域東半部,20世紀初始有人煙,大部分村落形成于30年代,有的村莊則在40年代解放后始成。 1941年9月,墾區(qū)抗日民主政權建立,為建置之始。 1943年,墾區(qū)正式稱墾利縣,因縣域曾被稱作墾區(qū)和利津洼而得此名。 之后,行政區(qū)劃變動頻繁。 2010年,墾利區(qū)轄勝坨、郝家、永安、黃河口、董集5個鎮(zhèn)和墾利、興隆2個街道辦事處,1個省級經濟開發(fā)區(qū),有333個村民委員會。 |
4、利津縣 南北朝禎明十年(596),蒲臺縣設永利鎮(zhèn)。 隋代,屬浦臺縣。 唐宋,屬渤海縣。 金代明昌三年十二月(1193),屬山東東路濱州刺史郡。 元明時代,屬山東濟南府濱州。 清代、民國時期,屬山東武定府(今惠民縣城)。 1944年8月18日,屬惠民專署。 1958年11月,屬淄博專署。 1961年10月,屬惠民專署。 1983年10月,屬東營市。 |
5、廣饒縣 漢高祖六年(前201),置廣饒縣,此廣饒縣名之始。 東漢時,廣饒縣廢,不久即入于北魏,為樂安郡。 至隋,罷郡為州,隋文帝開皇三年(583),移千乘于廣饒,縣名改為千乘。 金熙宗天眷元年(1138),改千乘為樂安。 1914年,政府改定全國重復縣名,因與江西省樂安縣重名,復名廣饒縣。 1925年屬淄青道。 1928年廢道制,直屬于省。 抗日戰(zhàn)爭時期,該縣行政建置及區(qū)劃變動比較頻繁。 1939年10月以廣饒縣第二、第四區(qū)及第五區(qū)部分村莊與益都縣膠路鐵路以北之第六、七、八、九區(qū)和第五區(qū)部分村莊,壽光縣第五區(qū)和第四區(qū)部分村莊,臨淄縣第二區(qū)和第三區(qū)部分村莊,設立益壽臨廣四邊縣行政辦事處,屬中共清河地委管轄。 1940年4月撤銷四邊縣行政辦事處,建立廣饒縣抗日民主政府,仍屬中共清河地委,同年5月屬清河專區(qū),1941年屬清河行政區(qū)清東分區(qū)辦事處,1942年2月廣饒縣抗日民主政府因形勢惡化而撤銷。 1941年1月于廣饒北部建立廣北行署(縣級),屬清河行政區(qū)清中專區(qū);1943年2月,廣北行署改為廣北縣政府,隸屬于清河區(qū)行政主任公署清中辦事處。 1944年3月屬渤海行政區(qū)第五專區(qū)。 1941年10月建立“益(都)壽(光)廣(饒)三邊行政委員會”,屬清東專區(qū)(1944年3月改屬渤海行政區(qū)第五專區(qū))。 1941年11月于廣饒、壽光2縣毗鄰地區(qū)建立“廣壽二邊行政委員會”,隸屬于清東專區(qū),1942年10月撤銷。 1942年2月再度建立益壽臨廣四邊縣行政辦事處,屬清河行政區(qū)清東專區(qū);同年7月益壽臨廣四邊縣行政辦事處,改為“四邊”縣政府,隸屬不變,至1944年3月改屬渤海行政區(qū)第五專區(qū)。 1942年5月建立“廣(饒)博(興)蒲(臺)三邊行政委員會”,屬清中專區(qū),1944年2月撤銷。 1945年8月廣饒縣全境解放,益壽臨廣四邊縣、益壽廣三邊縣撤銷;廣北縣改稱廣饒縣,屬渤海行政區(qū)第三專區(qū)。 1949年7月屬清河專區(qū)。 1950年5月屬惠民專區(qū)。 1958年12月屬淄博專區(qū)。 1961年6月屬惠民專區(qū)(1967年改稱惠民地區(qū))。 1983年8月劃歸東營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