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達溪社區(qū) 土木官時代叫“打雞家”后改為打雞閣,因彝語”“達溪”音譯得名。 |
2、大灣社區(qū) 原分為大灣子、二灣子、三灣子。灣子系山脈蜿蜒形成的相對封閉的地方。1958年9月壩子人民公社成立時因大灣子、二灣子、三灣子組成一個大隊,故取名大灣大隊。 |
3、壩子社區(qū) 因達溪壩子位于境內(nèi),故取名壩子社區(qū)。 |
4、冷底社區(qū) 冷底系彝語音譯,其義不詳。一說為人們在冷底大橋下掘井取水,越往深處水越冰涼而得名。 |
5、果這村 彝語音譯,1950年9月以果木閬和這戛兩古寨名各取一字,合并置果這村人民政府。 |
6、新店村 清朝年間,這里曾經(jīng)是瓢兒井至大定的運鹽大道。一高姓人在此開了一家供運鹽人、馬歇息的客棧得名新店子,后簡稱新店。 |
7、雨卷村 該地地勢較高,常年雨霧天氣居多而得名雨卷村。 |
8、椒子山村 因該村位于椒子山下,該山上生長由許多野生花椒樹,故而椒子山。 |
9、聚河村 因鹽井河、干河壩以及一條無名河在村境匯聚而,故而得名。 |
10、新寨村 原名祿果體,彝語音譯。此地原無人居住,清朝時有一土目及李姓、王姓遷此開基建寨,故名新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