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屬夔子國地。 梁朝,改信陵郡。 隋朝,更名巴東。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第一區(qū)署。 1949年初,為信陵鎮(zhèn),后改城關(guān)鎮(zhèn)。 1958年10月,建長江公社。 1961年,改城關(guān)鎮(zhèn)。 1984年,改信陵鎮(zhèn)。 |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為巴東第二區(qū)公所。 1949年11月,為西瀼區(qū)。 1951年2月,為平陽壩區(qū)。 1958年10月,改為群力公社。 1975年2月,改為東瀼口公社。 1984年,改為東瀼口鄉(xiāng)。 1993年7月,改為東瀼口鎮(zhèn)。 |
晚清時期,屬長豐里。 民國二十年(1931年),屬長豐區(qū)。 1949年11月,屬羅溪區(qū)。 1958年,屬神農(nóng)公社。 1984年5月,為沿渡河鎮(zhèn)。 |
春秋時期,屬蘷子國地。 南朝,置歸鄉(xiāng)縣。 北周時期,改樂鄉(xiāng)。 隋朝,屬巴東。 民國初,為火峰區(qū)。 1951年,為第三區(qū)官渡口區(qū)。 1958年,為巴峽人民公社。 1975年,為官渡口人民公社。 1984年,為官渡口鎮(zhèn)。 |
春秋時期,屬夔子國地。 晚清時期,屬安居里。 民國元年(1912年)至民國二十年(1931年),為南坪區(qū);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為第一區(qū)署。 1949年,為縣府直轄。 1950年,為朱砂區(qū)。 1958年,為中元公社。 1975年2月,為茶店子公社。 1989年,更名茶店子鎮(zhèn)。 |
民國元年(1912年),屬思陽區(qū);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第一區(qū)朱砂土鄉(xiāng);民國三十年(1941年),直屬縣。 1949年,為朱砂區(qū)。 1953年,為第九區(qū)。 1956年,為綠蔥坡區(qū)。 1975年,為綠蔥坡公社。 1989年,撤區(qū)建綠蔥坡鎮(zhèn)。 |
明末清初,屬容美土司地。 民國元年(1912年)初至民國二十年(1931年),為大支區(qū);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為野三關(guān)區(qū)。 1949年,為和平鄉(xiāng)。 1951年,為第五區(qū)即大支坪區(qū)。 1956年,為綠蔥坡區(qū)。 1975年,為藥會淌公社。 1989年3月,為大支坪鄉(xiāng)。 1996年11月,設(shè)大支坪鎮(zhèn)。 |
宋雍熙元年(984年),屬勸農(nóng)亭。 明未清初,屬容美土司地。 清雍正八年(1730年),改野三關(guān)。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4月,為菜澤鄉(xiāng)。 1950年3月,為野三區(qū)。 1975年2月,為野三關(guān)公社。 1983年,復(fù)野三關(guān)區(qū)。 1989年,為野三關(guān)鎮(zhèn)。 |
明末清初,屬容美土司地。 清宣統(tǒng)三年(1911年)至民國二十年(1931年),為清太區(qū)。 民國三十年(1941年),為南潭區(qū)署。 1949年,資興鄉(xiāng)。 1950~1955年,分屬清太坪區(qū)、楊柳池區(qū)。 1961年,為長嶺、泗淌、楊柳公社。 1989年3月,分屬長嶺鄉(xiāng)、泗淌鄉(xiāng),楊柳池鎮(zhèn)。 1996年11月,并長嶺、泗淌2鄉(xiāng)建水布埡鎮(zhèn)。 2001年3月,撤楊柳池鎮(zhèn)入水布埡鎮(zhèn)。 |
10、清太坪鎮(zhèn) 明末清初,屬容美土司地。 民國二十年(1931年),為清太區(qū);民國三十年(1941年),為南潭區(qū)署。 1949年,為和平鄉(xiāng)。 1950年3月,為清太坪區(qū)。 1951年2月,為第七區(qū)。 1961年,為史家公社。 1989年,為清太坪鎮(zhèn)。 |
11、溪丘灣鄉(xiāng) 春秋時期,屬夔子國地。 隋朝,屬巴東縣。 民國十九年(1930年),巴歸興蘇維埃政府。 1949年11月,為西瀼區(qū)。 1951年,為平陽壩區(qū)。 1975年,為溪丘灣公社。 1989年,設(shè)溪丘灣鄉(xiāng)。 |
12、金果坪鄉(xiāng) 明末清初,屬容美土司地。 清宣統(tǒng)三年(1911年)至民國二十年(1931年),為右六區(qū)中金果區(qū)。 1949年,為彝南鄉(xiāng)。 1951年,為第八區(qū)楊柳池區(qū)。 1975年,為馬家公社。 1989年1月,建金果坪鄉(xiā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