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凱本社區(qū) 早名“凱朋”,俗稱“凱犇(bēn)。一說“凱犇”系侗語音譯,意為鴨頭寨。另一說系苗語音譯。意為炎熱出谷的地方。傳“犇”字系三牛各奔一頭,意為當地百姓野蠻,不文明。1949年前有縣長到此地,認為“犇”字含義有辱百姓,要把“犇”改“本”,意為百姓本分。凱本由此而得名。 |
2、毛口村 村邊是兩條沖溝的匯合處,形成小溪,溪邊原是荒地,茅草叢生,故名茅口,后稱毛口。 |
3、沈家灣村 因村內居住的村民多數姓氏為沈,而村旁有小河灣,所以得名沈家灣村。 |
該村于2018年由原芭蕉沖村和小寨村而來,因龍?zhí)梁恿鹘洿藚^(qū)域,故名龍?zhí)梁哟濉?/di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