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曹回鎮(zhèn) 春秋時期,屬巴國。 秦漢時期,屬巴郡。 南北朝西魏時,屬墊江縣。 清順治三年(1646年),屬太平里。 乾隆元年(1736年),屬北里。 光緒四年(1878年),曹家場為北里三甲,回龍場屬北里六甲。 宣統(tǒng)二年(1910年),曹家場和回龍場分屬城區(qū)和母安鎮(zhèn)。 民國十年(1921年),曹家場和回龍場同屬第六區(qū)。 民國二十年(1931年),置曹家鄉(xiāng),駐曹家場;置回龍鄉(xiāng)駐回龍場。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曹家鄉(xiāng)與新鎮(zhèn)合并置新曹鎮(zhèn),駐新民場;回龍鄉(xiāng)與周家鎮(zhèn)合并置周回鎮(zhèn),駐周家場。 民國三十年(1941年),曹家場、回龍場合并為曹回鄉(xiāng)。 1953年2月,由曹回鄉(xiāng)分置曹家鄉(xiāng)與龍橋鄉(xiāng)。 1958年6月,曹家鄉(xiāng)、龍橋鄉(xiāng)改為管區(qū),同屬紅旗公社。 1962年8月,曹家管區(qū)和龍橋管區(qū)改為曹家公社、龍橋公社。 1983年3月,曹家公社、龍橋公社分別改為曹家鄉(xiāng)、龍橋鄉(xiāng)。 1992年7月,曹家鄉(xiāng)、龍橋鄉(xiāng)合并置曹回鄉(xiāng),駐回龍場。 2007年,曹回鄉(xiāng)改曹回鎮(zhèn)。 |
17、杠家鎮(zhèn) 春秋時期,屬巴國。 秦漢時期,屬巴都。 宋熙寧五年(1072年),始屬墊江縣。 清順治年間,屬東里。 民國二十年(1931年),置杠家鄉(xiāng),屬第二區(qū)。 1958年6月,杠家鄉(xiāng)改為杠家公社。 1983年3月,杠家公社改為杠家鄉(xiāng)。 1992年10月,龍鳳鄉(xiāng)并入杠家鄉(xiāng)。 2007年7月,杠家鄉(xiāng)撤鄉(xiāng)設(shè)鎮(zhèn),改為杠家鎮(zhèn)。 |
18、包家鎮(zhèn) 春秋時期,屬巴國。 秦漢時期,屬巴郡。 明代,屬涪州。 清康熙年間,名包家廟,屬涪州白石里;光緒四年(1878年),屬涪州正北區(qū);宣統(tǒng)二年(1910年),名包家場,屬涪州第四區(qū)。 民國二十年(1931年),置包家鄉(xiāng),駐包家場,屬涪陵縣第五區(qū)。 1953年3月,由涪陵劃歸墊江縣,屬第十區(qū)。 1955年1月,屬鶴游區(qū)。 1958年6月,包家鄉(xiāng)改為包家公社。 1983年3月,包家公社改為包家鄉(xiāng)。 2007年7月,包家鄉(xiāng)改置包家鎮(zhèn)。 |
19、白家鎮(zhèn) 春秋時期,屬巴國。 秦漢時期,屬巴都。 明清時期,屬涪州。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置白家鎮(zhèn),屬涪陵縣。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撤白家鎮(zhèn)置白家鄉(xiāng)。 1953年3月,白家鄉(xiāng)始屬墊江縣。 1958年7月,白家鄉(xiāng)改為白家公社。 1983年3月,白家公社改為白家鄉(xiāng)。 1992年10月,綠柏鄉(xiāng)并入白家鄉(xiāng)。 2008年7月,白家鄉(xiāng)撤鄉(xiāng)設(shè)鎮(zhèn),改為白家鎮(zhèn)。 |
20、永平鎮(zhèn) 春秋時期,屬巴國。 秦漢時期,屬巴郡。 明代,屬涪州。 清初,名永安場,屬涪州白石里;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屬涪州正北區(qū);宣統(tǒng)二年(1910年),屬第四區(qū)。 民國二十年(1931年),置永安鄉(xiāng),駐永安場,屬涪陵縣第五區(qū)。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更名永平鄉(xiāng),駐地改稱永平場,屬涪陵縣第四區(qū)。 1953年3月,永平鄉(xiāng)劃歸墊江縣,更名秋橋鄉(xiāng)。 1956年9月,秋橋鄉(xiāng)復名永平鄉(xiāng)。 1958年6月,永平鄉(xiāng)改為永平公社。 1983年3月,永平公社改為永平鄉(xiāng)。 2007年7月,永平鄉(xiāng)改置永平鎮(zhèn)。 |
21、三溪鎮(zhèn) 春秋時期,屬巴國。 秦漢時期,屬巴都。 明清時期,屬涪州。 民國二十年(1931年),置三匯鄉(xiāng)。 1953年3月,始屬墊江縣。 1958年6月,改為三匯公社。 1983年6月,三匯公社改為三匯鄉(xiāng)。 1985年3月,三匯鄉(xiāng)更名三溪鄉(xiāng)。 1992年10月,箐口鄉(xiāng)并入三溪鄉(xiāng)。 2007年7月,三溪鄉(xiāng)改置三溪鎮(zhèn)。 |
22、裴興鎮(zhèn) 春秋時期,屬巴國。 秦漢時期,屬巴都。 明清時期,屬涪州。 民國十九年(1930年),置裴興鄉(xiāng)。 民國二十年(1931年),與涪陵縣太和鄉(xiāng)合并置裴家鄉(xiāng)。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更名裴興鄉(xiāng)。 1950年1月,裴興鄉(xiāng)更名裴江鄉(xiāng)。 1953年3月,始屬墊江縣。 1955年2月,裴江鄉(xiāng)與勝利鄉(xiāng)合并置裴興鄉(xiāng)。 1958年6月,裴興鄉(xiāng)改為裴興公社。 1983年,裴興公社改為裴興鄉(xiāng)。 2007年7月,裴興鄉(xiāng)撤鄉(xiāng)設(shè)鎮(zhèn),改為裴興鎮(zhèn)。 |
23、黃沙鎮(zhèn) 春秋時期,屬巴國。 秦漢時期,屬巴郡。 南北朝西魏時,屬墊江縣。 清順治三年(1646年),屬八莊里;清光緒四年(1878年),南里三甲;清宣統(tǒng)二年(1910年),屬太平鎮(zhèn)。 民國四年(1915年),屬第三區(qū)。 民國二十年(1931年),置黃沙鎮(zhèn),駐黃沙巖場,屬第一區(qū)。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黃沙鎮(zhèn)與五洞鄉(xiāng)合并置沙洞鄉(xiāng);次年,更名沙橋鄉(xiāng),駐黃沙巖場,屬第一指導區(qū)。 1953年7月,析沙橋鄉(xiāng)地置黃沙鄉(xiāng)。 1958年6月,黃沙鄉(xiāng)改為黃沙公社。 1983年3月,黃沙公社改為黃沙鄉(xiāng)。 2014年8月19日,撤銷黃沙鄉(xiāng),設(shè)立黃沙鎮(zhèn)。 |
24、長龍鎮(zhèn) 春秋時期,屬巴國。 秦漢時期,屬巴郡。 南北朝西魏時,屬墊江縣。 清順治三年(1646年),屬八莊里;清宣統(tǒng)二年(1910年),屬高安鎮(zhèn)。 民國四年(1915年),屬第二區(qū)。 民國二十年(1931年),置長龍鄉(xiāng),駐長龍寨場。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與高安鎮(zhèn)合并置長安鎮(zhèn),駐高灘場。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月,長安鎮(zhèn)改置長安鄉(xiāng),駐高安場,屬第五區(qū)。 1953年4月,由長安鄉(xiāng)析置長龍鄉(xiāng)。 1958年6月,長龍鄉(xiāng)改為長龍公社。 1983年3月,長龍公社改為長龍鄉(xiāng)。 2014年,長龍鄉(xiāng)撤鄉(xiāng)設(shè)鎮(zhèn),改為長龍鎮(zhèn)。 |
25、沙河鄉(xiāng) 春秋時期,屬巴國。 秦漢時期,屬巴郡。 宋熙寧五年(1072年),始屬墊江縣。 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屬新興里。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置大石鄉(xiāng)。 1955年4月,大石鄉(xiāng)并入杠家鄉(xiāng)。 1957年9月,析杠家鄉(xiāng)置沙河鄉(xiāng)。 1958年,沙河鄉(xiāng)改為沙河公社。 1983年,沙河公社改為沙河鄉(xiāng)。 |
26、大石鄉(xiāng) 春秋時期,屬巴國。 秦漢時期,屬巴郡。 宋熙寧五年(1072年),始屬墊江縣。 清順治三年(1646年),屬新興里;乾隆十一年(1746年),名趙家寺場,屬東里;光緒四年(1878年),屬東里七甲;宣統(tǒng)二年(1910年),置趙家鄉(xiāng),駐趙家寺場。 民國四年(1915年),以區(qū)轄場,趙家寺場屬第二區(qū)。 民國十年(1921年),趙家寺場屬第三區(qū)。 民國二十年(1931年),置趙家鎮(zhèn),駐趙家寺場。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趙家鎮(zhèn)并入裴興鄉(xiāng)。 1955年,析裴興鄉(xiāng)地置大石鄉(xiāng)。 1958年6月,大石鄉(xiāng)改為大石公社。 1983年3月,大石公社改為大石鄉(xiā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