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倘塘村 彝語,“倘塘”指松樹林,明清曾設(shè)訊、塘之地,故名。 |
2、得宜村 彝語為“得尼”,“得”是指較寬的坪地,“尼”為牛,意為較平的放牛之地,漢字記為得宜,故名。 |
3、魯乍村 彝語“魯乍”指城門,其含義是住在山溝口地形似城門的地方,故名。 |
4、興隆村 清光緒年間,這里辦銅礦,當(dāng)時(shí)取名興隆廠,簡稱興隆,故名。 |
5、新堡村 地處明朝驛道,每十里設(shè)一鋪,此為新增設(shè)鋪,名新添鋪,后寫為新天堡。駐地新民村,故名。 |
6、英阿村 因過去這里森林茂密,老鷹成群在樹上筑窩,稱鷹窩,后寫為鶯窩,故名。 |
7、東沖村 地處山?jīng)_,位居倘塘鎮(zhèn)東面,故名。 |
8、啟龍村 原名龍?zhí)稖,清末因滑坡迷信傳為龍起身,得名龍溝,后演變(yōu)閱垳,簡稱啟龍,故名。 |
9、舊堡村 地處古驛道上,明朝十里設(shè)一鋪,從倘塘向南至此十里設(shè)鋪稱舊鋪,后演變?yōu)榕f堡,故名。 |
10、發(fā)賽村 彝語,原名“發(fā)舍”,意為老黃巖下,漢字記為發(fā)賽,故名。 |
11、三岔村 德基河、拖樂河和一條山?jīng)_小河匯合到此處,故名。 |
12、茂宗村 彝語,原名“茂租”,意為有竹子的地方,漢字記為茂宗,故名。 |
13、貝古村 “貝古”彝語,意為山間凹地,故名。 |
14、法宏村 彝語為“法宏底”,其含義是大巖下躲過雨的地方,后簡稱法宏,故名。 |
15、松林村 因境內(nèi)松樹茂密,故名。 |
16、新樂村 取解放后人民過上新的生活、幸?鞓分,故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