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書院,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年(1786年),嘉慶九年、同治五年均進行過擴建或維修。解放后,作為來鳳縣卯洞中學校址,2000年后因學校擴建而拆毀。2001年9月成立百福司集鎮(zhèn)社區(qū),用“桂林書院”冠名,昭示土家文化和地域特點。 |
舍米湖彭氏系,清乾隆年間,從江西遷移而來,地名系土家語的音譯!吧崦缀睘橥良艺Z,“舍”是土家語“惹”的讀音誤記,“惹”是美麗之意;“米”是“火”,形容此地寬敞向陽;“湖”是山灣中平地,整個含義為陽光照耀下的美麗小山坡。 |
1956年農業(yè)合作化時期,將此地合作社命名為合光社,因此得名。 |
因地勢為兩山夾峙一溝,溝內人戶居住而得名!盎㈩^落”是土家語地名!盎㈩^”是指兩山間的峽谷!奥洹睉恰傲_”,是指人,“虎頭落”土家語是兩山之間峽谷住有人家。 |
卯洞土司時,曾設前后左中右五堂,后增設新寨、江口兩寨,后人將此命名為新寨溝,后因口誤,傳成新才溝。 |
土司制度時期,此地為卯洞安撫司轄區(qū),后安撫司衙署遷居此地,“改土歸流”后成為地名,沿襲至今,安撫司村村民委員會以此取名。 |
怯道河流經村域,卯洞安撫司司治曾遷于此,憑借河流抗衡外界侵擾,曾叫“截盜河”因歷史久遠,后人誤為“怯道河”。 |
因此地在土司時期為卯洞安撫司下屬的覃家峒,覃峒長世襲統(tǒng)治此地,故名洞長壩。后因讀音誤記,把“長”誤讀為“塘”,遂更名為洞塘壩。 |
村委會附近有一洞坎,坎下有一出水處,人們將這地方稱叫做上高洞和下高洞,居民住在洞坎上的故名高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