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大郢村 大郢村位于常墳鎮(zhèn)北6.5公里,南鄰拐集村,北鄰孔崗村,東靠淮北大堤,西是農(nóng)田,有二個自然村,八個村民小組,4974.6畝土地,3012人口,是較好黨組織,三個支部委員,支部書記沈為紅、支部委員沈樹軍、曹為剛、黨員議事會成員9人,流動黨員7人,村務監(jiān)督委員3人,村民代表數(shù)48人,2011年農(nóng)民人均收入7600元。 |
17、拐集村 清朝時期有奶奶廟,拐集位于奶奶廟西南拐角,群眾稱拐子,后自發(fā)一個小街,就叫拐集。1958年為拐集大隊,后更名為拐集村村民委員會,沿用至今。 拐集村鄰近淮河,共有兩個自然村;13個村民小組;耕地面積5997畝;人口3482人;黨員41人;黨組織設置齊全;黨員議事會15人;流動黨員16人;村務監(jiān)督委員會成員3人;村民代表數(shù)50人;村民人均收入7412元。 |
18、張溝村 張溝村稱張圩,1949年后張圩莊東有一條大溝直通淮河,叫張溝大隊,于1984年后期更改為張溝村。1958年名稱為張溝大隊;1984年由張溝大隊更名為張溝村至今。 張溝村距離常墳鎮(zhèn)中心3.5公里;共有三個自然村;12個村民小組;耕地面積5776畝;人口4389人;黨員52人;黨組織設置齊全;黨員議事會15人;流動黨員8人;村務監(jiān)督委員會成員3人;村民代表數(shù)52人;2011年人均收入7629元。 |
19、新東村 1984年由“新東大隊”更名為“新東村”,集東自然村之義,集東自然村的來歷是因村莊位于古老街的新集街道的東側而得名。1958年名稱為集東大隊;1984年集東大隊;分為兩個行政村分別為樓廟村和新東村;2004年兩個行政村合并為一個行政村,以新東村為名,沿用至今。 新東村位于懷常公里對面;共有兩個自然村;16個村民小組;耕地面積4700畝;人口4300人;黨員49人;黨組織設置齊全;黨員議事會15人;流動黨員10人;村務監(jiān)督委員會成員3人;2011年村人均收入7620元。 |
20、新集村 很久以前這里就逢街集,取名南集街。1949年成立了新集高級公社;1958年叫新集行政管理區(qū),后改為新集大隊,從1984年機構改革后稱作新集村。 新集村位于常墳鎮(zhèn)北部;共有三個自然村;11個村民小組;耕地面積2835畝;人口2896人;黨員24人;黨組織設置齊全;黨員議事會 15人;村務監(jiān)督委員會成員3人;村民代表數(shù)34人;2011年人均收入7100元。 |
21、常橋村 明代初期村莊西北方修一座火石橋,故而村莊得名為常橋村。1949年初常橋歷屬草廟鄉(xiāng)管理,1958年春天常墳成立人民公社,常橋為常橋大隊屬常墳人民公社管理,后來常墳公社變?yōu)槌炴?zhèn),常橋村屬常墳鎮(zhèn)一直至今。 常墳鎮(zhèn)常橋村位于常墳鎮(zhèn)鎮(zhèn)區(qū)北端,與聯(lián)淮村、鎮(zhèn)北村、新集村相鄰,本村緊靠懷常公路,交通極為便利。全村共有10個村民小組,3個自然村,耕地面積3173畝,總人口數(shù)2560人。黨員63人;議事會成員15人,流動黨員17人;村務監(jiān)督委員會3人;村民代表52人;2011年人均純收入7650元。 |
22、聯(lián)淮村 因區(qū)域靠近淮河,故而得名。1949年初期聯(lián)淮屬草廟鄉(xiāng)管理,1958年春天常墳成立人民公社,聯(lián)淮更名為常墳人民公社管理,撤區(qū)并鄉(xiāng)后;孔崗鄉(xiāng),姚山鄉(xiāng),常墳鎮(zhèn)聯(lián)淮村至今。 常墳鎮(zhèn)聯(lián)淮村位于常墳鎮(zhèn)區(qū)西南端,躍進溝西,北邊和新集相鄰,西邊和找郢鄉(xiāng)相鄰,南邊和鎮(zhèn)北村相鄰,東和常橋村相連,交通極為方便。全村共有5個自然村,耕地面積3335畝,總人口數(shù)2360人。黨員41人;黨員議事會15人;流動黨員6人;村務監(jiān)督委員會3人;2011年農(nóng)民人均收入5200元。 |
23、五路村 村境內(nèi)有個街道與小學校之間的路分為五個岔道,因此街道名叫五路街,小學就叫五路小學,村名就叫五路村,該地以此得名。1949至1955年稱為五路鄉(xiāng),以后屬朱町區(qū),1958年稱為朱町公社五路大隊,1984年為五路村至今。 五路村南面與淮南相連,東邊與水巷村搭界,西邊與徐梅村相連;共有2個自然村,24個村民小組,耕地面積6080畝,人口4800人,黨員57人。黨組織設置齊全,黨員議事會15人,流動黨員16人,村務監(jiān)督委員會成員3人,村民代表數(shù)48人。2011年村民人均收入7620元。 |
24、徐梅村 1980年從五路分出,以境內(nèi)徐郢、梅郢兩自然村命名,故而得名徐梅。1949年初期為五路大隊,后為朱疃鄉(xiāng)五路大隊,1984年設鄉(xiāng)、村后,命名為鄒廟鄉(xiāng)、徐梅村。 徐梅村轄五個自然村,九個生產(chǎn)組。全村共有耕地面積3331.29畝,人口2612人;實有黨員47人,黨員議事會人員15人,流動黨員4人;監(jiān)督委員會由3人組成,設主任1名,委員2名;全村共有村民代表52人。2011年農(nóng)民人均純收入7200元。 |
25、建華村 李楊兩個莊為一個合作社,孫莊為一個合作社,1965年后合并一個社改為大隊,三莊群眾發(fā)出口號共同建設三個村莊,發(fā)揚中華艱苦奮斗精神建設中華而得名。1958年稱為建華大隊,從1965年沿用至今。 建華村簡介 建華村位于常墳鎮(zhèn)西部;共有三個自然村;11個村民小組;耕地面積3403畝;人口2967人;黨員51人;黨組織設置齊全;黨員議事會15人;流動黨員5人;村務監(jiān)督委員會成員3人;村民代表數(shù)52人;2011年村人均收入6900元。 |
26、彭廟村 彭廟村由原來的彭廟村和彭西村、溝北村合并為現(xiàn)在的彭廟村。1984年,由原來的彭廟大隊,更名為彭廟村。 彭廟村位于常墳鎮(zhèn)西北部;共有十個自然村;26個村民小組;耕地面積7128畝;人口6100人;黨員77人;黨組織設置齊全;黨員議事會13人;流動黨員13人;村務監(jiān)督委員會成員3人;村民代表數(shù)78人;2011年村集體經(jīng)濟收入2萬元;人均收入6500元。 |
27、鄒廟村 因村內(nèi)有鄒姓家廟一座,故得名鄒廟。鄒廟村公社時期稱為鄒廟大隊,1983年由鄒廟大隊更改為鄒廟村村民委員會后,沿用至今。 鄒廟村共有9個村民小組,全村共有耕地面積359.2畝,人口3215人;實有黨員56人,黨員議事會人員6人,流動黨員30人;監(jiān)督委員會由3人組成,設主任1名,委員2名;全村共有村民代表51人。2011年農(nóng)民人均純收入7500元。 |
28、楊圩村 楊圩村位于常墳鎮(zhèn)的西北。西面是彭廟村,南面是鄒廟村、宋莊村,東面是鎮(zhèn)北村,北面是找郢的老圩村、丁淮村。全村共有17個村民小組,耕地面積4433畝,人口3210人,黨員數(shù)57人,其中3名女黨員,共有三個支部,黨組織設置情況較好。黨員議事會成員15名,流動黨員11名,村務監(jiān)督委員會3人。村民代表44名。2011年村集體經(jīng)濟收入無,2011年農(nóng)民人均純收入7600元。 |
29、宋莊村 原叫聯(lián)淮村,因與別村重名,又因姓宋的人居多,故更名為宋莊村。2004年由聯(lián)淮村,改為宋莊村,因重名聯(lián)淮村改為宋莊村。 宋莊村位于鎮(zhèn)政府所在地西2000米;共有四個自然村;11個村民小組;耕地面積2628畝;人口2338人;黨員38人;黨組織設置齊全;黨員議事會9人;村務監(jiān)督委員會成員3人;村民代表數(shù)52人;2011年村人均收入780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