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重點推薦 > 2022年度甘肅省衛(wèi)生村(社區(qū))[9]
2022年度甘肅省衛(wèi)生村(社區(qū))[9]
甘肅省愛國衛(wèi)生運動委員會《關于命名2022年度省級衛(wèi)生鄉(xiāng)鎮(zhèn)(街道)、村、社區(qū)、單位的決定》(甘愛衛(wèi)發(fā)【2023】2號),決定命名蘭州市七里河區(qū)黃峪鎮(zhèn)等233個鄉(xiāng)鎮(zhèn)為“甘肅省衛(wèi)生鄉(xiāng)鎮(zhèn)(街道)”;蘭州市城關區(qū)青白石街道上坪村等1000個村為“甘肅省衛(wèi)生村”;蘭州市城關區(qū)張掖路街道正寧路社區(qū)等195個社區(qū)為“甘肅省衛(wèi)生社區(qū)”;甘肅省婦幼保健院等517個單位為“甘肅省衛(wèi)生單位”。 |
沿用五星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合作社名稱。解放初期歸葉家坡,1957年歸城關鄉(xiāng),人民公社化時為五星中隊,歸葉家坡生產(chǎn)大隊,屬五星人民公社。1961年設五星、通氣兩個生產(chǎn)大隊,1963年合設五星生產(chǎn)大隊,屬五星人民公社。1983年社改鄉(xiāng)時設五星村民委員會,屬蒲窩鄉(xiāng),2016年6月屬蒲窩鎮(zhèn)管轄至今。五星村……。 |
因位于梁原街道東面而得名。解放前歸梁原鄉(xiāng)。1958年設東門大隊。1983年社改鄉(xiāng)時設東門村民委員會,屬梁原鄉(xiāng)至今。東門村……。 |
因古時姓朱者沿黑河水岸的彎曲處居住,故名。解放初歸干溝橋鄉(xiāng)。1958年公社化時歸東門大隊。1961年分為曲阜溝大隊。1965年與趙家咀大隊合并。1979年與趙家咀大隊分開。1983年撤生產(chǎn)大隊設朱家灣村民委員會,屬梁原鄉(xiāng);2004年撤銷趙家咀村并入朱家灣村至今。朱家灣村……。 |
因此地附近山相對較小,故稱“小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屬民城鄉(xiāng),1958年成立小山大隊。1966年小山村分為姚柳大隊、小山大隊、八里鋪大隊,后又整合小山大隊,分為7個生產(chǎn)隊。1983年改為小山村民委員會至今。小山村……。 |
因居民大多居住在公路沿線故名。1958年設紅星大隊,取“紅色五星”之意,后沿用駐地名更名為大路大隊。1983年更名為大路村民委員會至今。大路村……。 |
相傳此地曾有一面鏡子能照見世上發(fā)生的一切大事,故稱照世坡。1962年設照世坡大隊。1964年并入甘河大隊。1980年從城川公社分出八里公社后,又從甘河大隊分出,仍設照世坡大隊。1983年改稱照世坡村民委員會至今。照世坡村……。 |
因位于靜寧縣城東面,故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屬第一區(qū)(城關區(qū)),1958年設東關大隊,屬城關公社所轄。1964年合并于城川公社。1983年從城川公社分出,改稱東關村民委員會。東關村……。 |
因位于東峽西南口,故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屬第一區(qū)(城關區(qū)),1958年設峽口大隊,屬城關公社所轄。1964年合并于城川公社。1983年從城川公社分出,改設峽門村民委員會。峽門村……。 |
相傳東山上有座寺廟,且居民以靳姓人家為主,故稱靳寺。1958年設靳寺大隊。1983年改稱靳寺村民委員會至今。靳寺村……。 |
因地處葫蘆河南岸山臺地,山形似嘴,故名。1958年設咀頭大隊。1983年改稱咀頭村民委員會至今。咀頭村……。 |
相傳明末有吳姓人家從莊浪搬遷于此,修建寺廟,故稱吳廟。1958年設吳廟大隊。1983年改稱吳廟村民委員會至今。吳廟村……。 |
明代初期有王姓人氏遷徙此地居住,該地為地勢平緩的川區(qū),故名。1958年屬王川大隊。1983年改稱王川村民委員會至今。王川村……。 |
因清代有呂姓商人途徑鳳凰山,人困馬乏,饑渴難耐,四處尋找水源,發(fā)現(xiàn)鳳凰山東南角有一片柳樹林,有清泉一處,土地肥沃,適合農(nóng)耕,遂定居于此,將大柳樹視為吉祥樹,故稱大柳。1958年屬大柳大隊。1983年改稱大柳村民委員會至今。大柳村……。 |
因有雷、黃兩姓人家遷此地居住,故名。1958年屬先鋒大隊。1964年稱雷黃大隊。1983年改稱雷黃村民委員會。2010年余岔村民委員會并入雷黃村民委員會至今。雷黃村……。 |
清朝道光年間,有梁姓人家遷居至此山溝,四面環(huán)山,西面有個岔口,故稱梁岔。1958年稱立新大隊。1983年改稱梁岔村民委員會至今。梁岔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