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黄色成人,伊人久久综合谁合综合久久,丁香六月天婷婷,自怕偷自怕亚洲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视频,成人在线第一页,中文字幕第二页在线

> 重點推薦 > 壽寧縣各街道鄉(xiāng)鎮(zhèn)情況介紹

壽寧縣各街道鄉(xiāng)鎮(zhèn)情況介紹

鰲陽鎮(zhèn)地處福建寧德壽寧縣境中部,是閩浙兩省的交界地,鎮(zhèn)所在地位于東經119°、北緯27°27′的交點附近,海拔752米,人口28494人,以漢族為主,另有畬、回、滿族等少數民族。

 鰲陽鎮(zhèn)地處福建寧德壽寧縣境中部,是閩浙兩省的交界地,鎮(zhèn)所在地位于東經119°、北緯27°27′的交點附近,海拔752米,人口28494人,以漢族為主,另有畬、回、滿族等少數民族。轄7個村民委員和2個居民委員會。

  下轄行政村是:鰲東村 梅溪村 茗溪村 橫程村 安漳村 蟾溪村 大同村 。

  鰲陽鎮(zhèn)是壽寧縣的交通樞紐。公路南經楓(洋)湖(塘坂)線達福安、寧德、福州、廣州、上海等市;東沿壽(寧)泰(順)線達浙江省泰順縣;西南有壽(寧)澄(源)線至政和、邵武、建陽、南平等市(縣);另經鳳陽抵周寧縣;西有壽(寧)慶(元)線達浙江慶元縣;北經壽(寧)楓(洋)線達浙江省景寧縣。

-

自然特征

  古名楊梅村,因形似鰲魚而出名。溪流下切,形成幽深峽谷,地勢高低起伏。氣候溫暖濕潤,雨量豐富,年降雨量是1907.5毫米,年平均氣溫15.2℃,無霜期265 天,年平均日照時數1800小時。全鎮(zhèn)氣候溫暖濕潤,雨量豐富,農業(yè)以種植業(yè)為主,特色農副產品有花菇、茶葉、馬鈴薯、中華獼猴桃、油萘、反季節(jié)蔬菜、花卉、蘑菇等。冶金、食品、竹木玩具、輕紡、陶藝、化工、建材等產業(yè)初具規(guī)模;ü、茶葉、鎂硅、鏡片、石雕、木雕、金屬硅、等20多種產品享譽國內外。

  城區(qū)面積1.2平方公里,城區(qū)現有主要道路4條,總長4.8公里,有日供水量6000噸的自來水廠一座,有容量11300千伏的變電站。城區(qū)綠化面積5萬平方米。在發(fā)揮傳統造紙、雕刻、建材的基礎上,大力發(fā)展電力和冶金業(yè),形成以茶葉、蔬菜、食用菌、家禽養(yǎng)殖、林竹等為商品的生產基地。

-

歷史沿革

概論

  明景泰六年(公元1455年)議割政和、福安兩縣之地設壽寧縣以來,鰲陽鎮(zhèn)即為縣府駐地。因自城北鎮(zhèn)武山俯視,形如鰲魚,故稱“鰲陽”。民國時期,鰲陽鎮(zhèn)屬一區(qū)管轄,為區(qū)署駐地;1934年設鰲陽鎮(zhèn)。新中國成立以后至1958年5月,鰲陽鎮(zhèn)屬一區(qū)管轄,1958年撤區(qū)成立超英人民公社;1960年恢復鰲陽區(qū),1965年撤區(qū)分設鰲陽鎮(zhèn)和鰲陽公社(同駐鰲陽);1966年鰲陽公社改稱大安公社遷駐大安,鰲陽鎮(zhèn)改稱城關鎮(zhèn);1983年復名鰲陽鎮(zhèn),鎮(zhèn)政府與縣政府同駐鰲陽,鰲陽鎮(zhèn)住址:城關解放街41號。

詳解

  古名楊梅村,因形似鰲魚而得名。建縣時,為就近控制官臺山,維持治安,以及防止大寶坑銀礦被盜采,遂選定楊梅村為壽寧縣治。

  明代,城內便設有22個甲,占全縣總甲數(今屬周寧縣除外)204甲的10.8%。當時的小城不過千人,交通閉塞,生產、消費水平低下,正街鋪行數家,容不下三擔貨,故稱“三擔街”。民國時期,鎮(zhèn)上只有一家小型碾米廠,一所初中,一所小學,在校生最多時不上500人。解放后,鰲陽鎮(zhèn)成為全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尤其自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的經濟政策以來,鰲陽鎮(zhèn)的中心地位和輻射作用不斷增強。至1989年底,鎮(zhèn)內有紡織、食品、化工、電子光儀、日用品等縣辦、鎮(zhèn)辦工廠32家,工業(yè)總產值4473.86萬元,占全縣的63.65%;有中學2所、職業(yè)高中1所、小學2所、幼兒園2所、技工學校1所,在校生達6054人。同年,創(chuàng)稅收384.34萬元,占全縣的59.82%;居民儲蓄余額達1693.5萬元,占全縣的42.46%;全鎮(zhèn)擁有大小汽車228輛、自行車3200輛,分別占全縣的92.31%和64%;縣、鎮(zhèn)醫(yī)院擁有病床146張,占全縣的38.21%。鎮(zhèn)上大大小小各種店鋪有404家,每日流動人口達2000多人。

  鰲陽鎮(zhèn)所轄的茗溪村,是北宋初期壽寧第一個進士、曾任禮部侍郎的陳洪軫的故鄉(xiāng)。明清時期,鎮(zhèn)內居七品以上的-有15人。理學名儒柳元,曾任廣東珉府教授,著有《劍溪講余》、《長溪講余》二刻(已佚)及《山居賦》傳世。民國時期,任過縣、團長或相當于縣、團級以上職務的有7人。鰲陽鎮(zhèn)還是無產階級革命家范式人和閩東早期革命領導人葉秀蕃的故鄉(xiāng)。[1]

-

人文景觀

  鰲陽鎮(zhèn)所轄的茗溪村是北宋初期壽寧第一進士,曾任禮部侍郎的陳洪軫的故鄉(xiāng)。明清時期,鎮(zhèn)內居七品以上的-有15人。理學名儒柳元,曾任廣東珉府教授,著有《劍溪講余》、《長溪講余》二刻(已佚)及《山居賦》傳世。明清時期,任知縣的有柳上芝、葉朝奏、葉朝鎮(zhèn)、葉懋南、柳春芳、范民謄、柳汝霖、柳椿等15人,民國時期任縣長以上的有:葉明琨、陸輿、柳和良、柳心泰、柳和施、葉光漢、葉淵鴗等七人。無產階級革命家范式人和閩東早期革命領導人葉秀蕃、范鐵民、范義生、范振輝、葉少琴等都為革命事業(yè)做出重大貢獻。


  烈士陵園“建于1964年,選在鰲城八景之一的螃蟹山上,占地面積73畝,是現鰲城規(guī)模較大的公園之一,經過數十年的不斷發(fā)展和精心管理,現在是四周花繁草茂,樹木參天,小徑通幽,鳥語花香,陵園中心“革命烈士紀念碑”高達16.8米,全部以花崗巖砌成,四周雕刻“革命烈士紀念碑”七個大字,碑座正面有0壽寧縣委、縣人民委員會鑲的“永垂不朽”石匾,東面有0福安地委、專員公署,軍分區(qū)題詞“赤膽忠心為祖國、革命精神啟后人”匾,南北分別有葉飛、范武人題詞。其次是“思源亭”和“烈士墓”,其建筑甚為壯觀,整個烈士陵園成為鰲城市民晨練、習武、健身、休閑的主要活動之地。

  廊橋,鰲陽鎮(zhèn)境內現在尚存有建造年代古老的木拱廊橋4座:飛云橋、升平橋、仙宮橋、登云橋,其悠久的歷史、精湛的技藝,在中國橋梁史上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均被列為文物保護單位。

該村處于大溪邊,溪至村尾部有一大塆,方言叫“斜”,斜塆處又有大沙灘,故名。清光緒年代以來有把“斜”誤寫為“蛇”,當地文人認為蛇是龍的前身,又改名為“龍灘”后來認為灘小而江大,再演變?yōu)椤褒埥,其實群眾不習慣,歷用“斜灘”。建縣前分屬福安、政和兩縣。

明景泰六年(1455年)分屬坊隅(縣城)、福安里、政和里。

清雍正年間屬東南鄉(xiāng)。

乾隆年間屬福安里四都,轄興華、龍鳳、龍福3個境。

1912年屬斜灘區(qū),區(qū)駐地斜灘村。

1930年,已有斜灘鎮(zhèn)建制。

1936年屬第三區(qū)(斜灘)。

1940年6月屬第二區(qū)(斜灘)。

1941年6月改斜灘鎮(zhèn)為斜灘實驗鄉(xiāng)。

1942年屬第一區(qū)(斜灘)。

1945年改為斜灘示范鄉(xiāng),轄11保139甲。

1949年7月壽寧縣人民政府成立,仍沿用斜灘鄉(xiāng)保甲建制,8月屬斜灘區(qū),區(qū)公所駐斜灘村。

10月屬第二區(qū)(斜灘)轄11保。

1950年11月廢除保甲制,設斜灘鎮(zhèn),屬第二區(qū)(斜灘)。

1955年9月屬斜灘區(qū)。

1956年3月斜灘鎮(zhèn)歸縣直轄。

1958年9月在斜灘村設金星公社;在印潭村設和平公社。

1959年3月撤區(qū)并社,設斜灘公社,轄25個大隊。

1961年5月恢復區(qū)社建制,設斜灘、山田、錢塘、印潭4個小公社,屬斜灘區(qū)。

1965年7月再次撤區(qū)并社,設斜灘公社轄11個大隊。

1984年9月社改鄉(xiāng)(鎮(zhèn)),設斜灘鎮(zhèn),轄1個居委會、15個行政村。

2020年新建。

壽寧縣轄鎮(zhèn)。1958年設斜灘公社,1984年建鎮(zhèn)。位于縣境東南部,面積140平方公里,人口2萬。福(安)壽(寧)公路過境。轄斜灘、石井、錢塘、水北、香菇山、新村、王溪、樓下、獎祿、青壟、元潭、厝基、山田、印潭、外洋15個村委會和斜灘居委會。農業(yè)主產水稻、薯類,兼產茶葉、香菇、竹木。

南陽鎮(zhèn)位于壽寧縣東南部,因背依南山,地勢向陽,故名南陽,F轄20個村民委員會,138個自然村,3萬多人口。土地總面積126平方公里,其中林地15萬畝,茶園2.2萬畝,果園近萬畝。境內平均海拔540米,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土壤肥沃,物產豐富。2003年公農業(yè)總產值2.1億元。這里是壽寧重要的物資集散地,素有“壽寧好南陽”之稱。

  南陽交通發(fā)達,雙湖二級公路貫穿10個行政村,北上縣城10公里,南接同三高速公路(福安接口)51公里,東去浙江省泰順縣30公里,規(guī)劃中的福安至泰順高速公路將在此上下。這里是壽寧的交通樞紐。

  坐落在南陽鎮(zhèn)的福建省閩浙邊界壽寧工業(yè)園區(qū)更具無限魅力,深受溫臺地區(qū)客商的青睞。園區(qū)規(guī)劃面積7000畝,2003年被確定為省級工業(yè)園區(qū)基地。第一期開發(fā)2000畝,已開發(fā)1000畝,已有來自臺灣、北京、上海、廣州、福州、溫州等地20多家企業(yè)入園。這里,是客商發(fā)展創(chuàng)業(yè)的處女地。

豐富的物產資源

  南陽的物產和礦產資源豐富。物產主要有茶葉、水果、板栗、毛竹、太子參。茶葉是南陽的傳統產業(yè),年產量達到1200噸以上,且品質優(yōu)良,“博韻”、“煮英”等品牌茶葉暢銷海內外市場。礦產主要有白云石、葉臘石、金屬鎂等,儲量大,易開發(fā)。

  南陽鎮(zhèn)民風純樸,群眾好客,干部熱情,讓客商有“賓至如歸”的感覺。這里的旅游資源豐富,有名聞遐邇的南山頂、金雞山、金雞巢、龜湖等自然景觀以及眾多的千年古剎和古廊橋等人文學觀。南山頂海拔1255米,是壽寧走廊最高峰,上有千年古剎、摩崖石刻、鯉魚朝天、馮夢龍塑像等名勝古跡,是閩東著名的旅游避暑勝地。

(1)據劉氏族譜記載,劉姓從浦城遷入上洋而后轉遷武溪(即武曲村),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特大山洪暴發(fā),其溪流變曲,故稱武曲。(2)又一說村對面有一虎墓,原名虎壑,后人感到“虎落平陽被犬欺”何況落到壑里,文人把他改為武曲。唐武德六年(623年)屬長溪縣平溪里。

宋淳祐五年(1245年)屬福安縣平溪里。

明景泰六年(1455年)屬壽寧縣福安里四都。

清雍正六年(1728年)屬東南鄉(xiāng)。

912年屬斜灘區(qū)。

1934年設武曲鄉(xiāng)。

1935年設聯保辦事處。

1936年12月改聯保辦事處為武曲鄉(xiāng),屬第三區(qū)(斜灘),鄉(xiāng)公所駐武曲村。

1940年6月屬第二區(qū)(斜灘)。

1945年撤區(qū)設武曲鄉(xiāng),轄6保、78甲。

1949年7月壽寧縣人民政府成立,8月武曲鄉(xiāng)屬第二區(qū)(斜灘),仍轄6個保。

1958年8月設衛(wèi)星公社,駐武曲村。

1961年5月撤消衛(wèi)星公社,另設3個小公社。

1965年7月撤區(qū)并社設武曲公社,轄8個大隊。

1984年9月撤社建武曲鄉(xiāng),駐武曲村,轄11個行政村。

1994年10月撤鄉(xiāng)建鎮(zhèn)改武曲鎮(zhèn),轄12個行政村。

壽寧縣轄鎮(zhèn)。1958年設武曲公社,1984年改鄉(xiāng),1994年建鎮(zhèn)。位于縣境東南部,面積63平方公里,人口1.3萬。轄武曲、甲峰、大韓、象巖、塘西、承天、梅洋、小溪、樺壟、南岸、白巖11個村委會。農業(yè)主產水稻、薯類,兼產茶葉、花菇、竹木。

西浦(下村)水尾有一石磜形似犀牛,鎮(zhèn)守水口,村中有溪,故名。又因溪石形似犀牛故名犀溪,又在西浦之北,曾稱北浦,村居西浦相對方位,別稱上村或上西溪。宋淳佑五年(1245年)屬福州府福安縣。

明代屬福安里一都、三都。

清代屬東南鄉(xiāng)。

1912年屬第二區(qū)(斜灘)。

1934年設犀溪鄉(xiāng)屬第一區(qū)(鰲陽),駐犀溪村。

1945年撤區(qū)設鄉(xiāng),仍設犀溪鄉(xiāng),轄8保11甲。

1949年7月壽寧縣人民政府成立,10月設犀溪鄉(xiāng)屬第五區(qū)(南陽),轄8個保。

1950年11月廢除保甲制,犀溪鄉(xiāng)改設犀溪、仙峰、武溪、西浦4個小鄉(xiāng),屬第五區(qū)(南陽)。

1958年9月在犀溪村設紅旗公社,1959年3月撤消紅旗公社屬南陽公社。

1961年5月設5個小公社屬南陽區(qū)。

1965年7月設西浦公社,駐西浦村,轄10個大隊。

1970年公社駐地遷往犀溪村,改犀溪公社。

1984年9月改犀溪鄉(xiāng),轄11個行政村。

1990年茶園坑、岡爐、外山里塆、外山外塆、下場從賴家洋村分出另設外山村委會,犀溪鄉(xiāng)下轄12個行政村。

2012年4月17日,省政府(閩政文[2012]140號)批復同意撤銷犀溪鄉(xiāng)設立犀溪鎮(zhèn),轄12個行政村。

2021年加固,現居臨時辦公地。

壽寧縣轄鎮(zhèn)。1958年設紅旗公社,1970年更名犀溪公社,1984年改鄉(xiāng)。位于縣境東部,面積130平方公里,人口1.6萬。壽寧、泰順公路過境。轄犀溪、李家山、武溪、山后、磜坑、賴家洋、大王前、西浦、仙峰、甲坑、渡家洋11個村委會。農業(yè)主產水稻、薯類,兼產油茶、茶葉、花菇、竹木。

位于溪旁小平地,故名。明代屬政和里七都、八都、九都。

清代屬西南鄉(xiāng)。

1912年屬平溪區(qū),平溪村為區(qū)公所駐地。

1934年設平溪鄉(xiāng),駐地平溪村,轄8保,55甲。

1936年12月屬第四區(qū)(平溪)。

1940年設第三區(qū)(平溪)平溪鎮(zhèn)。

1941年6月平溪鎮(zhèn)改平溪鄉(xiāng),仍屬第三區(qū)。

1945年撤區(qū)設鄉(xiāng),平溪鄉(xiāng)歸縣直屬,轄11個保、100個甲。

1949年7月壽寧縣人民政府成立,8月屬平溪區(qū),10月屬第三區(qū)(平溪)轄11個保。

1950年9月,設平溪鄉(xiāng)屬第三區(qū)(平溪)。

1955年9月改屬平溪區(qū)。

1956年,平溪區(qū)與托溪區(qū)合并為芹洋區(qū),該屬芹洋區(qū)。

1958年9月在南溪、平溪分別設先鋒公社、躍進公社。

1959年3月撤區(qū)并社,設平溪公社,轄14個大隊。

1961年5月恢復區(qū)社建制,撤銷平溪公社,另設6個小公社,屬平溪區(qū)。

1963年5月屬芹洋區(qū)。

1965年7月再次撤區(qū)并社,設平溪公社,轄14個大隊。

1984年9月社改鄉(xiāng)設平溪鄉(xiāng),轄17個行政村。

1989年從溪底村委會分出另設龍頭坑村委會。

2013年12月撤鄉(xiāng)建鎮(zhèn),改為平溪鎮(zhèn),轄18個行政村。

壽寧縣轄鄉(xiāng)。1960年設平溪公社,1984年改鄉(xiāng)。位于縣境西南部,面積186平方公里,人口2.3萬。轄平溪、南溪、溪底、東木洋、亭下、柯洋、嶺后、環(huán)溪、長溪、湖潭、木場、東溪、東山頭、屏峰、嶺根、嶺兜、燕窠、龍頭坑18個村委會。農業(yè)主產水稻、薯類,兼產茶葉、花菇、竹木。。

相傳村中有一池,鳳鳥沐浴其中,曾稱“鳳池”,又以山形如雙鳳飛翔,中隔一片長形平地,故又叫“鳳洋”,也稱“鳳翔”。后文人以“雙鳳朝陽”之義,改名鳳陽。南宋中葉屬長溪縣。

南宋淳祐五年(1245年)屬福安縣。

明景泰六年(1455年)屬壽寧縣坊隅、政和里九都(劉厝、基德、下黨),福安里五都、六都。

清代屬南鄉(xiāng)。

1912年屬斜灘區(qū)。

1934年設鳳陽鄉(xiāng)屬第二區(qū)(斜灘),駐地鳳陽村。

同時設聯保辦事處。

1936年12月屬第三區(qū)(斜灘)。

1939年仍屬第二區(qū)。

1942年轄10保118甲。

1949年7月壽寧縣人民政府成立,8月屬第二區(qū)(斜灘)。

1952年5月屬第七區(qū),下轄11個鄉(xiāng),鳳陽村為區(qū)公所所在地。

1955年9月屬第二區(qū)(斜灘)。

1958年9月撤區(qū)建社設東星公社。

1959年3月改設鳳陽公社,轄8個大隊。

1960年1月并入斜灘公社,11月恢復鳳陽公社。

1961年5月恢復區(qū)社建制,鳳陽公社歸縣直屬。

1963年鳳陽公社改為鳳陽區(qū),下設鳳陽小公社。

1965年7月撤區(qū)并社設鳳陽公社,轄10個大隊。

1984年9月社改鄉(xiāng)設鳳陽鄉(xiāng),轄12個行政村。

1991年增設1個行政村。

2015年9月10日,省政府(閩政文[2015]339號)批復同意撤銷鳳陽鄉(xiāng)設立鳳陽鎮(zhèn),轄13個行政村。

壽寧縣轄鄉(xiāng)。1958年設鳳陽公社,1984年改鄉(xiāng)。位于縣境南部,面積85平方公里,人口1.5萬。轄鳳陽、劉厝、基德、北山、廷加洋、東嶺后、官田、官田洋、大石、下墩、福后、上大洋、天香13個村委會。農業(yè)主產水稻、薯類,兼產茶葉、竹木。

清源鎮(zhèn)地處壽寧縣中部,原名青竹嶺,因主村聚居卓姓,卓氏家譜中有“水何以濁,唯源本清”而得名,2017年9月撤鄉(xiāng)設鎮(zhèn)。下轄16個行政村、81個自然村,人口2.08萬。鎮(zhèn)域面積81.2平方公里,其中6.1萬畝為富硒富鋅土壤。

生態(tài)環(huán)境優(yōu)良境內山清水秀、四季分明、氣候宜人,具有“春賞山花、夏戲山水、秋品紅葉、冬覽冰掛”的獨特風光,獲評國家級生態(tài)鄉(xiāng)鎮(zhèn)、中國老年宜居名鎮(zhèn)。

區(qū)位交通便捷鄰鰲陽、南陽、斜灘、芹洋、竹管垅、托溪6個鄉(xiāng)鎮(zhèn),距縣城僅6.5公里,農村路網已實現全覆蓋。

產業(yè)特色鮮明按照“一地多用、一年多熟”的產業(yè)指導意見,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充分利用季節(jié)差,發(fā)揮品種優(yōu)勢,加強品牌建設,推動高山茶、獼猴桃、中草藥、大棚蔬菜、高山花卉等特色產業(yè)發(fā)展。

文化魅力獨特壽寧縣境內第二位進士--黃槐,官至北宋徽州知州,其故里就在清源鎮(zhèn)韶托村。他一生踐行“民本”理念,開倉放糧服災,棄官歸隱為鄉(xiāng)民施藥治病、設館辦學,被后人尊奉為“黃山公”,成為繼媽祖、陳靖姑之后的福建第三大地方神概。“黃山公信仰”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旅游資源豐富抓準清源副城區(qū)目標定位,發(fā)揮優(yōu)良生態(tài)環(huán)境優(yōu)勢,將民俗文化植入休閑康養(yǎng)特色小鎮(zhèn)建設,以夢龍?zhí)斐、“童謠”文化園、車嶺古道為基點,輻射串聯后坡村、農科所、卓家大院、閩臺農業(yè)生態(tài)園等節(jié)點,打造一條生態(tài)文化休閑康養(yǎng)旅游線路,推動旅游發(fā)展與鄉(xiāng)村振興深度融合。

民生服務完善清源鎮(zhèn)有中小學校(含幼兒園)3所,其中:初中學校1所,在校學生156人,教師44人;小學(含幼兒園)2所,在校學生215人,教師214人。衛(wèi)生院1個,共有病床24張,擁有衛(wèi)生技術人員20人;村級衛(wèi)生所16個,村醫(yī)16名。

大安鄉(xiāng)位于洞宮山脈東麓,境內多山,海撥高,落差大,水資源豐富,是賽江西溪的源頭,目前已建的電站有泮洋獅子口水電站,在建的有犀溪電站(判地庫區(qū)),正在籌建的有溪乾電站(二級).

  境內礦產資源主要以金銀礦,葉臘石,高嶺土,石材材為主,明未年間,朝庭曾在我鄉(xiāng)現溪乾村的太監(jiān)府設點開采官銀,該村也因當年住有欽差監(jiān)銀太監(jiān)而得名.現正在勘探的有炭山探區(qū),炭岔頭探區(qū),溫洋探區(qū).葉臘石以村頭礦點分布較豐富,高嶺土主要分布在泮洋村,石板材以紅巖為主,并有輝綠巖,青石等..。

壽寧縣轄鄉(xiāng)。1965年設坑底公社,1984年改鄉(xiāng)。位于縣境東北部,與浙江省泰順縣、慶元縣、龍泉縣接壤,古有“閩浙咽喉”之稱。面積197平方公里,人口1.8萬。轄坑底、榅當洋、芎坑、上東、林山、地源、小東、龍溪、地洋、長嶺、司前、歸洋、大嶺、浩溪、半嶺洋、李家洋等16個村委會。農業(yè)主產水稻、薯類,兼產茶葉、花菇、竹木。

因彎彎田垅似竹管而得名。明代屬福安里四都。

清代屬東南鄉(xiāng)。

1912年屬斜灘區(qū)。

1934年屬斜灘鎮(zhèn)。

1936年屬第三區(qū)(斜灘)。

1941年6月屬斜灘實驗鄉(xiāng)。

1945年屬斜灘示范鄉(xiāng)。

1949年7月壽寧縣人民政府成立,8月屬斜灘區(qū),10月屬斜灘區(qū)斜灘鄉(xiāng)。

1952年屬第二區(qū)(斜灘)。

1955年屬斜灘區(qū)。

1958年11月設幸福公社,駐地竹管垅村,12月駐地搬遷梧崗亭。

1959年3月撤區(qū)并社,幸福公社所轄的5個大隊歸斜灘公社管轄。

1961年5月改為小公社屬斜灘區(qū)。

1965年7月設竹管垅公社,轄后洋、竹管垅、坑底林、李家洋4個大隊。

1984年9月社改鄉(xiāng)設竹管垅鄉(xiāng),轄8個行政村。

壽寧縣轄鄉(xiāng)。1958年設竹管壟公社,1984年改鄉(xiāng)。位于縣境西南部。面積40平方公里,人口0.8萬。福(安)壽(寧)公路貫穿全境。轄竹管壟、旁洋、江后、坑底林、李家洋、芹菜洋、劉坪、橫山、后洋9個村委會。農業(yè)主產水稻、薯類,兼產茶葉、花菇、竹木。

遷居前遍地多生野芹菜,稱為芹菜洋,后簡為今名。明代屬政和里八、九、十都。

清代屬縣南門十都坊一、三、四圖。

1912年屬平溪區(qū)。

1928年設九嶺鄉(xiāng),駐地芹洋村,屬平溪區(qū)。

1936年屬第四區(qū)(平溪)。

1945年撤區(qū)設鄉(xiāng),仍設九嶺鄉(xiāng),駐地芹洋村,轄10保120甲。

1949年7月壽寧縣人民政府成立,10月為第四區(qū)(托溪)九嶺鄉(xiāng),轄10保。

1950年9月撤銷九嶺鄉(xiāng),另設6個小鄉(xiāng),屬第四區(qū)(托溪)。

1956年2月屬芹洋區(qū)。

1958年9月在芹洋村設東風公社;在廣地村設光榮公社;在修竹村設紅專公社。

1959年3月撤區(qū)并社,設芹洋公社,轄12個大隊。

1963年芹洋、托溪兩個人民公社和平溪區(qū)合并為芹洋區(qū)。

1965年撤區(qū)并社,設芹洋公社下轄12個大隊。

1984年9月社改鄉(xiāng),設芹洋鄉(xiāng),轄18個行政村。

1987年12月下屏峰行政村劃歸下黨鄉(xiāng)管轄。

壽寧縣轄鄉(xiāng)。1959年設芹洋公社,1984年改鄉(xiāng)。位于縣境西南部,面積90平方公里,人口1.8萬。轄芹溪、下坪碓、茗坑、山頭、阜莽、廣地、溪源、發(fā)竹坪、九嶺、尤溪、可觀、底洋、修竹、下修竹、官路洋、葛藤岔、山底17個村委會。農業(yè)主產水稻、薯類,兼產油茶、茶葉、花菇、竹木。

托溪村的后山形如飛鶴,村前有大溪,故在宋元明清的一千多年間,一直名叫鶴溪。后更名托溪,一說緣于“白鶴飛來托此溪”之詩句;一說是“托”字比“鶴”字好寫、好認。明清時期屬壽寧縣十都一、二、三圖。

1912年屬平溪區(qū)。

1929年設托溪鄉(xiāng)。

1936年屬第四區(qū)(平溪)。

1945年設鶴溪鄉(xiāng)(駐地托溪),下轄8個保、98個甲。

1949年7月壽寧縣人民政府成立,8月屬平溪區(qū),10月設托溪鄉(xiāng),九嶺鄉(xiāng)同屬第四區(qū)(托溪)。

1950年11月設托溪鄉(xiāng)屬第四區(qū)(托溪)。

1956年2月屬芹洋區(qū)。

1958年9月在坪坑設前進公社,在托溪設五星公社。

1959年3月改設托溪公社,下轄12個大隊。

1963年5月并入芹洋區(qū)。

1965年7月復設托溪公社,下轄9個大隊。

1984年9月社改鄉(xiāng),設托溪鄉(xiāng),轄15個行政村。

壽寧縣轄鄉(xiāng)。1960年設托溪公社,1984年改鄉(xiāng)。位于縣境西部,與浙江省慶元縣相連。面積134平方公里,人口1.5萬。轄托家、大黍、山口、圈石、磜底、峽頭、闊丘、洋尾、坪坑、沙潭、江山、渺洋、溪坪、黃南州、磜頭15個村委會。農業(yè)主產水稻、薯類,兼產茶葉、花菇、竹木。

下黨鄉(xiāng)位于壽寧縣西部,東近托溪、芹洋,南靠平溪,西鄰政和,北接浙江省慶元縣。全鄉(xiāng)有9個村委會,51個自然村,1310戶,6995人。全鄉(xiāng)總面積70平方公里,其中林地8.5萬畝,耕地面積7176畝,茶園2500畝。海拔300—1045米(鄉(xiāng)政府所在地410米),屬中亞熱帶山地氣候,年平均氣溫16.9℃,年平均降雨量1514mm,山高、林廣、田少、人口密度小,自然條件惡劣,經濟落后,是寧德地區(qū)四個特困鄉(xiāng)之一,也是省定貧困鄉(xiāng)。

  1988年建鄉(xiāng)以來,下黨的發(fā)展得到省、地、縣各級領導的重視和關懷,給予了許多的優(yōu)惠政策和傾斜照顧,激發(fā)了廣大干部群眾艱苦奮斗和脫貧致富的信心。先后興辦了水、電、路、學校、廣播電視、程控電話、集鎮(zhèn)建設等基礎設施,使新建鄉(xiāng)的面貌煥然一新。

  全鄉(xiāng)工農業(yè)總產值從1988年的238萬元增長到2001年的699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從1988年的146元提高到2001年2475元;鄉(xiāng)村集體經濟不斷壯大,產業(yè)結構日趨優(yōu)化,生產條件明顯改善,農民生活不斷提高,正向小康邁進。

  下黨鄉(xiāng)山清水秀,資源豐富,是一塊待開發(fā)的寶地,歡迎有志之士到下黨鄉(xiāng)安家落戶,投資辦廠,并參與基礎設施,農業(yè)綜合開發(fā),產品加工,生產的經營管理,集鎮(zhèn)建設等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yè)的開發(fā)與建設。鄉(xiāng)黨委、政府將滿懷信心帶領全鄉(xiāng)人民團結奮斗,開拓進取,努力把下黨鄉(xiāng)建成興旺發(fā)達、富饒文明的美好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