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成立社區(qū),因地處天山山脈沖擊地帶,土地雖平坦,但土質(zhì)多鹽堿,像噴涌的泉水一樣銀光閃閃,故得此名。 |
2、塔橋灣村 解放后,老龍河水勢較大,河上建有木橋,春洪暴發(fā)時,沖毀木橋,故稱塌橋。“塌橋”不雅、不吉,遂改為“塔橋”,故名。 |
3、天生溝村 因本村子內(nèi)有一條洪水溝名為“天生溝”,以溝得名。 |
4、西村村 民國初年,丈量當(dāng)?shù)赝恋,其?shù)為十二斛,遂取名十二斛村。因“斛”、“戶”發(fā)音相近,定俗成章,簡寫成“十二戶”。解放后,因村莊較大,以公路為界,劃為兩個村。本村因位于公路之西,故得名。 |
5、東村村 民國初年,丈量當(dāng)?shù)赝恋,其?shù)為十二斛,遂取名十二斛村。因“斛”、“戶”發(fā)音相近,定俗成章,簡寫成“十二戶”。解放后,因村莊較大,以公路為界,劃為兩個村。本村因位于公路之東,故得名。 |
6、頭道壩村 民國初年墾田,沿黑溝自南而北修筑多道堤壩引水,該地處于第一道堤壩的位置,故得此名。 |
7、新莊子村 “新莊子”是指在原有的基礎(chǔ)上擴大,或新組建的莊子,故名。 |
8、東灘村 因早年是在堿灘上開田建村的,又位于鄉(xiāng)政府駐地之東,故得名。 |
9、大莊子村 清光緒年間,因居民多為四川籍人,得名四川莊子。民國初年,此處農(nóng)田屬新督疆省軍楊增新的私產(chǎn),派兵來此種地、碾米。士兵的住所多為帳篷,群眾稱之為營盤。因莊子范圍大,俗稱營盤大莊子,簡稱大莊子。 |
10、二道壩村 民國初年墾田,沿黑溝自南而北修筑多道堤壩引水,該地處于第二道堤壩的位置,故得此名。 |
11、上三道壩村 民國初年墾田,沿黑溝自南而北修筑多道堤壩引水,該地處于第三道堤壩的位置,故得此名。解放后,因村子擴大,分為兩個自然村,遂有上、下之別。本村方位偏南,故得名上三道壩。 |
12、河南村 “河南村”是1942年,蔣介石下令在花園口炸開黃河堤壩,扶溝、中牟等縣難民逃荒來此,因村民大多來自河南省,故名河南村。 |
13、三道壩村 民國初年墾田,沿黑溝自南而北修筑多道堤壩引水,該地處于第三道堤壩的位置,故得此名。 |
14、西陰溝村 因此地溝泉多,地陰濕,并有一條陰水溝沿村西側(cè)而過,故得名。 |
15、四道壩村 此村本未筑壩,因地處三道壩以下,習(xí)慣稱謂,沿用至今,故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