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稱曲逆、蒲陰、北平、徇忠、永平。金貞枯二年(1214年)永平縣升為完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完州為縣,沿襲舊州之名,故名完縣。又據(jù)《大明一統(tǒng)名勝志》:完縣“以山川完固而名。”1993年改名順平縣。取順利安平之意。 |
東漢為博陵,魏稱博陸,北魏改名博野縣。據(jù)《太干寰宇記》載:“以地居博水之野,故名。”但古博野縣不在今博野地,而在今蠡縣地,北齊時并入博野縣,明代博野縣治徙治于今地。 |
“地以河名”最早,“白溝”乃是一條河的名字。先有白溝河,后有白溝。地以河名。 |
《長安客話》卷5“古涿水”條載:“涿故以涿水名。涿水和范水東北入海,州在范水之陽,故名范陽。境內(nèi)有獨(dú)鹿山,土人呼獨(dú)為濁,復(fù)訛濁為涿,謂即古涿鹿山,因謂涿州為涿鹿,誤也!。 |
漢高帝時(公元前200-公元前195年)封王陵于此為侯邑,取安國寧邦之意,命名為安國,至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始置安國縣,沿用古邑名。1991年改設(shè)安國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