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玉龍鎮(zhèn) 玉龍鎮(zhèn)位于威寧縣西北部,距威寧縣城107千米,玉龍鎮(zhèn)總面積147.77平方千米,居住著漢族、彝族、苗族、回族、哈尼族、布依族等民族。東鄰牛棚鎮(zhèn),北抵中水鎮(zhèn),南與云南省曲靖市會澤縣隔牛欄江而望,西與昭通市魯甸縣、昭陽區(qū)接壤,省際邊界線長120多千米,處于兩省三地四縣交匯處。北起新寨村袁家口子,順山脈向南延伸,至中營村紅頂梁子東折到牛欄江畔的九股水,復向東沿牛欄江而上,至沙田村紅巖組馬家埡口上。北與中水鎮(zhèn)出水,牛棚鎮(zhèn)紅巖相連。東靠牛棚鎮(zhèn)雨朵管理區(qū)。玉龍鎮(zhèn)北高南低,山脈成南北走向,均以牛欄江為終點。由玉龍小河、螃蟹溝將玉龍鎮(zhèn)切分為3個板塊,山高谷狹,F鎮(zhèn)人民政府駐沙田社區(qū)爐房組。1991年11月建鎮(zhèn)、并鄉(xiāng)、撤區(qū),將原來牛棚區(qū)的玉龍鄉(xiāng)、田壩鄉(xiāng)、王寨鄉(xiāng)合并為玉龍鄉(xiāng),以原玉龍小鄉(xiāng)政府為合并后的行政中心,機關所在地設在大明槽。1994年遷到爐房組。1993年3月,設玉龍、田壩、王寨3個辦事處實行分片管理。2000年7月,改辦事處為管理區(qū),2016年玉龍鄉(xiāng)更名為玉龍鎮(zhèn),取消分片管理,全鎮(zhèn)轄沙田、新發(fā)、田壩、大寨、新寨5個居民委員會,和平、新民、營寨、團結、中營、工農、飛蛾、深溝8個村民委員會,2023年全鎮(zhèn)改為新發(fā)、田壩、大寨、新寨、和平、新民、營寨、團結、中營、工農、飛蛾、深溝等12個村,1個沙田社區(qū)。 |
32、哈喇河鎮(zhèn) 在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西部。面積136平方公里。人口1.44萬,其中回、彝、苗等民族占70%。轄8村委會。1953年置哈喇河、小米、牛街鄉(xiāng)。1958年撤鄉(xiāng)并入觀風海公社。1962年析建哈喇河、小米公社。1984年公社改鄉(xiāng)。1991年合并置哈喇河鄉(xiāng)。以坑內哈喇河名!肮毕狄驼Z譯音,意為回族居住地。畜牧業(yè)以養(yǎng)牛、羊為主。名特產有火腿、蘋果、黃梨、核桃。有小學11所。鄉(xiāng)人民政府駐地馬脖子,在草海鎮(zhèn)西30公里,姬家梁子西麓,哈喇河邊。人口210,有回、漢等民族。海拔2020米。山形延伸形似馬脖,故名。有公路接大煙公路。 |
33、斗古鎮(zhèn) 在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西部。面積119平方公里。人口1.35萬,其中彝、苗、回等民族占22.9%。轄11村委會。原屬迤溝鄉(xiāng)。1953年析設米落、百家、斗古鄉(xiāng)。1958年撤鄉(xiāng)并入牛棚公社。1962年析建關口、水塘、斗古公社。1984年公社改鄉(xiāng)。1991年合并置斗古鄉(xiāng)。有煤礦。產核桃、蘋果、梨、葵花子等。有小學16所。鄉(xiāng)人民政府駐地三枯院子,在草海鎮(zhèn)西北46公里,天橋山西南。人口500,有漢、彝、回、苗等民族。海拔2140米。“三枯”系彝語譯音,意為水塘。牛棚—關口公路經此。 |
34、金斗鎮(zhèn) 在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南部。面積101平方公里。人口2.18萬,有漢、彝、苗、水、回等民族。轄17村委會。1949年為金柱鄉(xiāng)。1953年析設金斗、高坡、帷帳鄉(xiāng)。1958年撤鄉(xiāng)并入幺站公社。1962年析建金斗、黑泥、帷帳公社。1984年公社改鄉(xiāng)。1991年合并置金斗鄉(xiāng)。主要經濟作物為煙草、油菜。有中小學27所。鄉(xiāng)人民政府駐地箐頭鋪,在草海鎮(zhèn)南20公里,大包包(山)西麓小溪邊。人口950,有漢、苗等民族。海拔1940米。昔多森林。故名。設農貿集市。有公路接326國道。 |
35、岔河鎮(zhèn) 在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西南部。面積183平方公里。人口1.9萬,其中彝、苗等民族占5.2%。轄17村委會。1949年屬石寨鄉(xiāng)、大鴉鄉(xiāng)。1953年析設銀廠、恰西、岔河、石寨(大寨)鄉(xiāng)。1958年撤鄉(xiāng)并入黑石頭公社。1962年析建銀廠、恰西、岔河(諾著)、大寨公社。1984年公社改鄉(xiāng)。1991年合并置岔河鄉(xiāng)。畜牧業(yè)以養(yǎng)牛、羊、豬為主;鹜、黃梨有名。有小學21所。鄉(xiāng)人民政府駐地諾著,又名岔河,在草海鎮(zhèn)西南50公里,岔河與黑神廟河匯合口。人口200,有漢、彝等民族。海拔1900米!爸Z著”系彝語譯音,為彝族家支名。村周多森林。有簡易公路接326國道。 |
36、黑土河鎮(zhèn) 在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西北部。面積124平方公里。人口1.34萬,其中彝、苗、回等民族占27.6%。轄12村委會。1949年為黑姑鄉(xiāng)。1953年析設黑姑、新華鄉(xiāng)。1958年撤鄉(xiāng)并入中水公社。1963年析建新華、黑土河、白磨公社。1984年公社改鄉(xiāng)。1991年合并置黑土河鄉(xiāng)。有煤礦。畜牧業(yè)以養(yǎng)牛、羊為主。產蘋果、葵花子。有小學14所。鄉(xiāng)人民政府駐地黑土河,在草海鎮(zhèn)西北58公里,黑土河上游兩溪匯合處。人口700,有漢、彝、回等民族。海拔1910米。土質呈黑色,故名。設農貿集市。有公路接大煙公路。 |
在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東南部。面積142平方公里。人口3.09萬,其中布依、彝、苗、回等民族占32.3%。轄31村委會。1949年為歐坪鄉(xiāng)。1953年析設新寨、松發(fā)、拖海、樂居、開坪、發(fā)那、響水鄉(xiāng)。1959年撤鄉(xiāng)并入樂居公社。1962年析建新發(fā)、開坪、響水、坪子公社。1984年改置3鄉(xiāng)、1民族鄉(xiāng)。1991年合并置新發(fā)布依族鄉(xiāng)。有煤、銅、鉛鋅等礦。畜牧業(yè)以養(yǎng)牛、羊為主。產核桃。有小學30所。鄉(xiāng)人民政府駐地倮格,亦稱新發(fā),在草海鎮(zhèn)東南45公里,沙山梁子南坡,拖海小河邊。人口240,有漢、布依等民族。海拔1700米。“倮格”系彝語譯音,為彝族家支名。聚落依山分布。設農貿集市。有祭祀、禱禮、祭牛等民族習俗。 |
38、石門鄉(xiāng) 在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北部。面積141平方公里。人口1.33萬,其中彝、苗、回、布依等民族占27%。轄15村委會。1949年為云爐鄉(xiāng)。1953年析設石門、云爐、女姑鄉(xiāng)。1958年撤鄉(xiāng)并入中水公社。1963年析建石門、云爐、女姑公社。1984年公社改鄉(xiāng)。1991年合并置石門鄉(xiāng)。有煤、鉛鋅礦。產生漆、核桃。畜牧業(yè)以養(yǎng)牛、羊為主。有小學10所。鄉(xiāng)人民政府駐地石門坎,在草海鎮(zhèn)西北65公里,模洛河西岸。人口700,有漢、彝、回、苗等民族。海拔2200米。村寨背靠絕壁,下臨深壑,為一險要關卡。原有石砌房屋一幢,立于兩山之間,以大石條做門和門檻,故名。有公路接大煙公路。 |
39、云貴鄉(xiāng) 在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北部。面積139平方公里。人口1.41萬,其中彝、苗、布依等民族占12%。轄10村委會。原屬云爐鄉(xiāng)。1953年析設云貴、水塘、新民鄉(xiāng)。1958年撤鄉(xiāng)并入龍街公社。1961年析建云貴公社。1984年改置云貴、新民鄉(xiāng)。1991年合并置云貴鄉(xiāng)。是縣內重要畜牧區(qū)。產茶葉、葵花子。有小學6所。鄉(xiāng)人民政府駐地廠上,在草海鎮(zhèn)北偏西57公里,洛澤河西岸。人口60。海拔1900米。清嘉慶年間曾在此開采鉛鋅礦,故名。以牛、羊飼養(yǎng)為主。大山營—格拉河公路經此。 |
40、板底鄉(xiāng) 板底鄉(xiāng)位于威寧縣城東北部,距縣城42公里,板底鄉(xiāng)人民政府駐地位于威寧縣板底鄉(xiāng)板底村二組,全鄉(xiāng)總面積105.6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為45005畝、林地面積82836.9畝,森林覆蓋率54%,全鄉(xiāng)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東、北與赫章縣媽姑、珠市兩鄉(xiāng)鎮(zhèn)接壤,西、南與威寧東風、爐山、鹽倉三個鄉(xiāng)鎮(zhèn)毗鄰,平均海拔2300米,無霜期117天,年平均氣溫10.9℃,年降雨量916毫米,年日照時數1526小時。全鄉(xiāng)總面積105.6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為59258畝。全鄉(xiāng)轄8個村,總人口3739戶17964人,全鄉(xiāng)主要以馬鈴薯、蔬菜、蕎麥和生態(tài)畜牧業(yè)為支柱產業(yè)。
板底鄉(xiāng)民風淳樸,民族民間文化歷史悠久,原始古樸,絢麗多彩,底蘊濃厚。極具民族特色的優(yōu)秀傳統(tǒng)藝術節(jié)目有儺戲“撮泰吉”(變人戲)、彝族民歌阿買啃(出嫁歌)、樂外(娶妻歌)、情歌、生產勞動歌、兒歌;傳統(tǒng)樂器有月琴、嗩吶;彝族舞蹈有“啃豪本”(鈴鐺舞)、“酒禮舞”、“撒麻舞”、“點蕎舞”、“阿西里西”等。其中“撮泰吉”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民歌“阿西里西”曾被選作第四屆世界婦女大會開場曲。2013年成功舉辦“畢節(jié)市第七屆旅發(fā)大會威寧縣板底鄉(xiāng)分會場”演出活動,推出“彝族特色風情晚宴”,深受各位來賓青睞;2014年彝族年活動得到央視中文國際頻道直播,彝族風情旅游在國內外得到極大宣傳。2015年成功舉辦中國(貴州)“撮泰吉”旅游文化藝術節(jié)暨中國儺文化學術研討會板底鄉(xiāng)2015年度彝族“火把節(jié)”。2011年被第九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tǒng)體育運動會組委會授予“貴州30個最具魅力民族村寨”稱號。2013年被國家民委、省民委聯合授予“民族特色村寨”稱號。2014年被國家民委授予“民族特色村寨”稱號,被貴州省愛國衛(wèi)生運動委員會授予“貴州省衛(wèi)生鄉(xiāng)”稱號。2015年被貴州省委宣傳部、貴州省委統(tǒng)戰(zhàn)部、貴州省民宗委聯合授予“全省民族團結進步創(chuàng)建活動示范鄉(xiāng)鎮(zhèn)”稱號。2016年被全國愛國衛(wèi)生運動委員會授予“國家級衛(wèi)生鄉(xiāng)鎮(zhèn)”稱號,被貴州省委統(tǒng)戰(zhàn)部、省民宗委、省旅發(fā)委聯合授予“貴州省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彝族)”稱號。2017年被國家民委、教育部聯合授予“首批全國7個雙語和諧鄉(xiāng)村之一”榮譽稱號。
板底鄉(xiāng)有幼兒園、中小學校12所,文化站1個,衛(wèi)生院1個、村衛(wèi)生室8個。 |
41、大街鄉(xiāng) 在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東北部。面積118平方公里。人口1.44萬,其中彝、苗等民族占54.1%。轄9村委會。1953年置大街、大松鄉(xiāng)。1958年撤鄉(xiāng)建大街公社。1984年改置大街鄉(xiāng)。畜牧業(yè)以牛、羊、生豬為主,產核桃、葵花子。有小學15所。鄉(xiāng)人民政府駐地大街子,在草海鎮(zhèn)北30公里,仙水梁子東側。人口約500,有漢、彝、苗等民族。海拔2100米。曾名同化場。昔以“寅”日趕場,俗以虎為大,故名。狗街子—大街公路終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