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迤那鎮(zhèn) 在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西部。面積199平方公里。人口2.41萬,其中彝、回、布依、苗等民族占31.1%。轄14村委會。1932年置迤那、仙馬、麻窩鄉(xiāng)。1958年撤鄉(xiāng)并入牛棚公社。1961年析建迤那、仙馬、麻窩公社。1984年改置1鎮(zhèn)、2鄉(xiāng)。1991年合并置迤那鎮(zhèn)。有煤礦。畜牧業(yè)以飼養(yǎng)羊、牛、豬為主。產蘋果、黃梨、核桃。有中小學13所。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迤那,在草海鎮(zhèn)西北49公里,大煙公路西側小山崗上。人口800,有漢、彝、回等民族。海拔2140米!板颇恰毕狄驼Z譯音,意為水溝。古為彝族迤那家住地,故名。為縣古老農貿集市,土特產物資集散地。有公路接大煙公路。 |
17、中水鎮(zhèn) 中水鎮(zhèn)位于貴州省畢節(jié)市威寧縣西北部,是貴州省的西大門,距縣城102公里。與云南省昭通市昭陽區(qū)守望鄉(xiāng)、布嘎鄉(xiāng)接壤,距昭通市18公里。全鎮(zhèn)轄19個行政村,113個村民小組,總面積101.7平方公里,2007年末總人口44085人,共9501戶,居住著漢、回、彝、苗、布依五個民族,其中少數(shù)民族人口22748人,占全鎮(zhèn)總人口的51.6%,是一個典型的少數(shù)民族聚居鄉(xiāng)鎮(zhèn)。 中水鎮(zhèn)花橋村 點小城鎮(zhèn)建設之一,經過幾年來的不斷發(fā)展壯大,建設成果明顯,共投資500多萬元,建成大小街道11條,呈現(xiàn)出“十路一街五市場”,農貿市場建設基本骨干架已經形成。 -教育事業(yè) 中水鎮(zhèn)鎮(zhèn)現(xiàn)有小學7所,在校學生9408人,入學率99%;中學2所,在校學生2652人,入學率96%。村通公交車,網通、移動、聯(lián)通三家通訊信號覆蓋全鄉(xiāng),境內有中小型水庫二座,公共汽車站一個,加油站三個,鄉(xiāng)級衛(wèi)生院2所,中小學29所,35千伏變電站一座,110千伏變電站正在建中水鎮(zhèn)辣椒產業(yè) 設。中水鎮(zhèn)下轄村:花橋村友光村建山村小寨村居樂村烽火村上寨村泉山村正山村銀水村石板河村中河村新光村前河村銀廠村瓦廠村龍?zhí)链寤t園村新街頭村中水鎮(zhèn)
中水鎮(zhèn)地勢起伏,四面環(huán)山,居中低凹,似一個小盆地,具有良好的氣候條件、土壤肥沃、物產豐富,水資源豐富。海拔高差大,最高海拔2290m,最低海拔1450m,小區(qū)氣候明顯,呈立體型氣候,年日照總時數(shù)1436小時,年平均氣溫13℃以上,年降雨量在600—1000毫米之間,全年無霜期240天,地處溫和半干旱河谷地帶,適宜多種農作物和蔬菜、水果的生長發(fā)育,俗有“蔬菜水果之鄉(xiāng)”的美稱。 -農業(yè)發(fā)展 中水鎮(zhèn)辣椒產業(yè) 展烤煙等經濟作物。特色產業(yè)主要有玉米、馬鈴薯、蔬菜、黃梨、蘋果、烤煙、畜牧等。通過努力,現(xiàn)已建成6000畝大蒜示范服務基地;3000畝地膜早洋芋基地;5000畝萵筍等蔬菜基地;5000畝林果基地;2萬畝優(yōu)質烤煙種植基地。中水鎮(zhèn)在友光、中河、小寨、建山四個村建成3000畝地膜早洋芋基地;在銀水、上寨、正山、泉山四村建成5000畝萵筍等蔬菜基地;在中河、新光、友光、上寨、花橋五個村建成5000畝林果基地;在花橋等17個村建成2萬畝優(yōu)質烤煙種植基地。全鎮(zhèn)僅蔬菜生產一項己形成七大蔬菜產業(yè)帶的良好格局。 -特色產業(yè) 中水鎮(zhèn)大蒜產業(yè) -考古發(fā)現(xiàn) 中水鎮(zhèn)出土的銅劍鞘 中水遺址群主要有雞公山遺址、吳家大坪遺址、營盤山遺址、紅營盤墓地、銀子壇墓地等。中中水鎮(zhèn)出土的銅劍鞘 水遺址以專家全票通過的成績當選“全國十大考古發(fā)現(xiàn)”。2004年10月至2005年1月,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lián)合四川大學考古系等單位對中水史前至漢代遺址與墓地進行了首次發(fā)掘,清理出祭祀坑、墓葬、灰坑和房址等200余處。 雞公山遺址 威寧中水雞公山遺址揭露面積2000余平方米,清理出祭坑、墓葬、房屋建筑、溝和路等豐富遺跡200多處,基本弄清了整個遺址的聚落布局。出土遺物中完整和可復原的陶、石器近千件,為雞公山文化的命名提供了標準器形和典型器物組合。發(fā)掘19座,皆為不規(guī)則的豎穴土坑墓,其中仰身直肢葬13座,屈肢葬5座,二次葬1座。骨器主要有骨鏃和骨飾,玉器主要有有領鐲、環(huán),銅器主要有細耳飾、有段銅錛和銅鑿等。遺址中發(fā)現(xiàn)的大量水稻標本為探討云貴高原早期水稻農業(yè)提供了珍貴資料。雞公山遺址在發(fā)掘的300多個坑中80%以上的坑都有水稻顆粒出土。 吳家大坪遺址 吳家大坪遺址是貴州省威寧縣境內一處重要的古代遺址。1960年,貴州省博物館在該遺址東側陡坡下的中河大河灣沖溝采集到錛、斧等石器。1972年和1981年的調查分別在大河灣和吳家大坪遺址采集到一批陶片和磨制石器,初步斷定這是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1995年和2002年,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該遺址進行了鉆探,并試掘了3個稻谷坑,同時采集到一批陶器、石器和骨器。2004年10月至2005年1月,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對該遺址進行發(fā)掘。本簡報以2004-2005年的發(fā)掘資料為主,同時也包括遺址歷年調查和試掘中發(fā)現(xiàn)的重要資料。 |
18、龍街鎮(zhèn) 在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北部。面積269平方公里。人口3.6萬,其中彝、苗、回、布依等民族占46.3%。轄1居委會、23村委會。1949年前屬四圃、黑姑、官勝鄉(xiāng)。1953年析設方井、木槽、海龍、天生橋、馬踏、補塊鄉(xiāng)。1958年撤鄉(xiāng)建龍街公社。1961年后析建龍街、龍河、馬踏、天橋公社。1984年改置1鎮(zhèn)、3鄉(xiāng)。1991年合并置龍街鎮(zhèn)。有石膏礦。畜牧業(yè)以養(yǎng)羊、牛、馬為主。產生漆、核桃、蘋果、黨參。有中小學24所。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龍街子,在草海鎮(zhèn)西北42公里。人口700,有漢、彝、苗、回等民族。海拔2070米。古名“?處”,為烏撒土目?處家住地。后以“辰”日趕場更今名。為縣北部重要集市。大山營—格拉河公路經此。 |
19、雪山鎮(zhèn) 在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中部偏北。面積340平方公里。人口3.36萬,其中彝、苗、回、布依等民族占43.7%。轄1居委會、23村委會。因境內有雪山牧場,命名雪山鎮(zhèn)。1953年前為四圃鄉(xiāng),大官寨鄉(xiāng)。此后析設大官寨、妥打、法地鄉(xiāng)。1958年撤鄉(xiāng)建大街公社。1961年后析建雪山、妥打、法地(摩依)、灼圃、新街公社。1984年改置1鎮(zhèn)、4鄉(xiāng)。1991年合并置雪山鎮(zhèn)。畜牧業(yè)以養(yǎng)羊、牛為主。產蘋果、黃梨。有中小學28所。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狗街子,在草海鎮(zhèn)西北29公里。人口300,有彝、苗、漢等民族。海拔2450米。因為“戌”日趕場,故名。為縣中部重要集市。大山營—格拉河公路經此。 |
20、羊街鎮(zhèn) 在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東部,白水河上游東岸。面積195平方公里。人口3.23萬,其中彝、苗、白、布依、水等民族占31.2%。轄1居委會、21村委會。1949年為清平鄉(xiāng)。部分屬三龍鄉(xiāng)和龍泉鄉(xiāng)。1953年析設羊街、輔處、興隆、蛇街、嚴家、松林鄉(xiāng)。1958年撤鄉(xiāng)建羊街公社。1961年后析建羊街、輔處(銀河)、蛇街、松林(松嶺)、嚴家、興隆公社。1984年改為1鎮(zhèn)、5鄉(xiāng)。1991年合并置羊街鎮(zhèn)。有煤礦。畜牧業(yè)以養(yǎng)羊、牛為主。產黨參等藥材。有中小學22所。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羊街子,在草海鎮(zhèn)北23公里,白水河(羊街河)畔。人口1200,有漢、彝、苗、白等民族。海拔1980米。古名五所伯,系彝語物叔伯音轉,為古代彝族部族名,亦為地方官封號。清以前均為土目住地!拔础比遮s場,改名羊街子。為縣東北部重要集市。特產黃梨、蘋果。產核桃、生漆。有公路接大煙公路。 |
21、小海鎮(zhèn) 在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中部。面積200平方公里。人口3.41萬,其中彝、苗、白、回、布依等民族占24.6%。轄1居委會、14村委會。1949年屬小海鄉(xiāng)、龍泉鄉(xiāng)。1953年析設小海、朱嘎、松山、三道河、金海鄉(xiāng)。1958年撤鄉(xiāng)建小海公社。1961年后析建小海、朱嘎、松山、三河、金海公社。1984年改置1鎮(zhèn)、4鄉(xiāng)。1991年合并置小海鎮(zhèn)。畜牧業(yè)以養(yǎng)牛、羊、馬為主。產甜菜、煙葉、葵花子、蘋果、茶葉、黨參。有中小學20所。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小海,在草海鎮(zhèn)西北13公里,草海北側九頭山西南。人口479,有漢、彝等民族。海拔2200米。因附近有一喀斯特湖,故名。設農貿集市。大煙公路經此。 |
22、鹽倉鎮(zhèn) 在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東部。面積157平方公里。人口1.99萬,其中彝、苗等民族占8.5%。轄1居委會、16村委會。古名魯烘那婁,系彝族部族名。向為烏撒部統(tǒng)治中心。明置烏撒府,亦名鹽倉府。為烏撒土司安氏官邸。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吳三桂平水西安坤及南明舊臣皮熊,鹽倉被毀?滴跛哪赆銥跞龈斡谛l(wèi)城。1932年置鹽倉鎮(zhèn),后改永連鄉(xiāng)。1953年析設永連、可界、四堡、腰站鄉(xiāng)。1958年撤鄉(xiāng)建鹽倉公社。1961年后析建鹽倉、四堡(高峰)、腰站公社。1984年改置1鎮(zhèn)、2鄉(xiāng)。1991年合并置鹽倉鎮(zhèn)。盛產馬鈴薯。是縣內畜牧業(yè)基地之一。產核桃、板栗、天麻。有中小學25所。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鹽倉,在草海鎮(zhèn)東北13公里,大墳梁子西部。人口1200,有漢、彝、苗等民族。海拔2260米。是縣境大牲畜集市。鎮(zhèn)周多向天墳。有公路接326國道。 |
23、東風鎮(zhèn) 在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東南部。面積82平方公里。人口2.62萬,其中彝、苗等民族占14.1%。轄15村委會。1949年為樂底鄉(xiāng)。1953年析設?橋、木城鄉(xiāng)。1958年撤鄉(xiāng)并入二塘公社。1962年析建魯章、?橋、木城公社。1966年魯章、?橋合并置東風公社,木城更名草坪(營壩)公社。1984年改置東風鎮(zhèn)及草坪鄉(xiāng)。1991年合并置東風鎮(zhèn)。富煤礦,產原煤、焦煤。有小學18所。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胡尿營,在草海鎮(zhèn)東31公里,烏江上游結里河邊。人口500,有漢、彝、苗等民族。海拔1880米。為縣東南部煤炭工業(yè)城鎮(zhèn)。有公路接水煤公路和大灣火車站。 |
24、二塘鎮(zhèn) 在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東南部。面積88平方公里。人口1.41萬,其中彝、苗、回等民族占34%。轄1居委會、12村委會。原屬發(fā)揚鄉(xiāng)。1953年析設雞場、新勝、新合鄉(xiāng)。1958年撤鄉(xiāng)并入二塘公社。1961年析建新合公社。1984年改置新合、梅花鄉(xiāng)。1991年合并置二塘鎮(zhèn)。富煤礦。產茶葉。有中小學18所。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二塘,古稱白歸大家,在草海鎮(zhèn)東南37公里,六盤水市鐘山區(qū)大灣鎮(zhèn)境。人口700。貴昆鐵路水大支線及水煤公路經此。 |
25、猴場鎮(zhèn) 在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東南部。面積92平方公里。人口1.85萬,其中彝、苗等民族占22.7%。轄16村委會。1949年為發(fā)場鄉(xiāng)。1953年析設猴場、人民、聯(lián)合鄉(xiāng)。1958年撤鄉(xiāng)并入二塘公社。1966年析建紅旗公社。1984年改置猴場鎮(zhèn)及人民、聯(lián)合鄉(xiāng)。1991年合并置猴場鎮(zhèn)。土產有生漆、核桃、梨。有小學15所。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猴場,在草海鎮(zhèn)東南46公里,烏江上游結里河畔。人口1500,有漢、彝、苗、回等民族。海拔1740米。昔以“申”日趕場,故名。街區(qū)依土崗分布。為縣東南部煤炭工業(yè)城鎮(zhèn)。貴昆鐵路水大支線及水煤公路經此。 |
26、秀水鎮(zhèn) 在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西部。面積142平方公里。人口1.77萬,其中回、彝、苗等民族占70.6%。轄14村委會。原屬果化鄉(xiāng)。1953年析設秀水、清水鄉(xiāng)。1958年撤鄉(xiāng)并入觀風海公社。1962年析建秀水、清水公社。1984年公社改鄉(xiāng)。1991年合并置秀水鄉(xiāng)。富煤藏。有銅礦(儲量少)。畜牧業(yè)以養(yǎng)牛、羊、豬為主。產核桃、黃梨、葵花子。有小學13所。鄉(xiāng)人民政府駐地秀水海子,在草海鎮(zhèn)西34公里,秀水海子西北3公里處,得來山西麓。人口1050,有回、漢、彝、苗等民族。海拔2240米。俗稱煤水為秀水,喀斯特湖為海子,故名。有公路接大煙公路。 |
27、雙龍鎮(zhèn) 在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中部偏南,面積131平方公里。人口1.61萬,其中彝、回、苗等民族占43.3%。轄8村委會。因境內雙龍橋得名。1949年為雙潮鄉(xiāng)。1953年析設雙潮、涼山、耿家鄉(xiāng)。1958年撤鄉(xiāng)并入小海公社。1961年析建3公社。1984年公社改鄉(xiāng)。1991年合并置雙龍鄉(xiāng)。主產馬鈴薯、玉米、蕎麥。畜牧業(yè)以養(yǎng)牛、羊為主。產蘋果、茶葉。有小學8所。鄉(xiāng)人民政府駐地姬家營,在草海鎮(zhèn)西15公里,雙龍橋河與響水河之間,元寶山北麓。人口150,有漢、彝、回等民族。海拔2220米。以姓氏命名。 |
28、麻乍鎮(zhèn) 在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南部,面積259平方公里。人口2.75萬,其中彝、回、苗等民族占32.7%。轄17村委會。1949年為麻田鄉(xiāng)。1953年析設麻乍、德磨、嘎利、耿家鄉(xiāng)。1958年撤鄉(xiāng)并入黑石頭公社。1962年析建麻乍、嘎利、德磨、富樂公社。1984年公社改鄉(xiāng)。1991年合并置麻乍鄉(xiāng)。產核桃、黃梨、蘋果。有小學24所。鄉(xiāng)人民政府駐地麻乍,在草海鎮(zhèn)西南30公里,可渡河支流麻乍河邊。人口2250,有彝、漢等民族。海拔1950米。含營腳、海壩、皂角樹、張家院子等寨!奥檎А毕狄驼Z譯音,意為有兵駐過的地方。為麻乍土目家駐地,故名,一說麻乍意為杜鵑花山谷。畜牧業(yè)以養(yǎng)牛、羊為主。有公路接326國道。 |
29、兔街鎮(zhèn) 在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中部偏南,面積131平方公里。人口1.61萬,其中彝、回、苗等民族占43.3%。轄8村委會。因境內雙龍橋得名。1949年為雙潮鄉(xiāng)。1953年析設雙潮、涼山、耿家鄉(xiāng)。1958年撤鄉(xiāng)并入小海公社。1961年析建3公社。1984年公社改鄉(xiāng)。1991年合并置雙龍鄉(xiāng)。主產馬鈴薯、玉米、蕎麥。畜牧業(yè)以養(yǎng)牛、羊為主。產蘋果、茶葉。有小學8所。鄉(xiāng)人民政府駐地姬家營,在草海鎮(zhèn)西15公里,雙龍橋河與響水河之間,元寶山北麓。人口150,有漢、彝、回等民族。海拔2220米。以姓氏命名。 |
30、海拉鎮(zhèn) 海拉鎮(zhèn)位于威寧縣西部,坐標:東經103°45"—104°07"、北緯26°44"—26°03",總面積223.14平方公里、全鎮(zhèn)耕地面積9.1萬畝,森林覆蓋率為53%。鎮(zhèn)人民政府所在地為海明社區(qū)三棵樹組,距威寧縣城118公里。全鎮(zhèn)轄18個村(居),107個自管委,10274戶41274人,居住著漢、彝、苗、回4個民族。所處地理位置海拔高,氣候涼,地高谷深,地表破碎,石漠化嚴重,屬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東部與本縣岔河鎮(zhèn)接壤和會澤縣礦山鎮(zhèn)隔江而治;西部與本縣斗古鎮(zhèn)一河(卜多小河)相隔;南部與會澤縣火紅鄉(xiāng)隔江相望,北部與本縣秀水鎮(zhèn)一河(卜多小河)相隔。海拉鎮(zhèn)三面環(huán)水,被一江一河呈包圍之勢。全鎮(zhèn)最高海拔2879.6米(草原村平菁梁子),最低1379米(牛欄江與卜多河交匯處),地勢落差較大,因而有“威寧小西藏、海拉半島”之稱。
海拉鎮(zhèn)有幼兒園、中小學校12所;文化站、村文化活動室18個。衛(wèi)生院(室)1個,村衛(wèi)生室18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