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黄色成人,伊人久久综合谁合综合久久,丁香六月天婷婷,自怕偷自怕亚洲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视频,成人在线第一页,中文字幕第二页在线

> 重點推薦 > 青島市各縣市區(qū)歷史沿革

青島市各縣市區(qū)歷史沿革

明清時屬即墨縣仁化鄉(xiāng)。

1898年德國侵占后,屬膠澳租界青島區(qū),為德國"提督府"所在地。

1929年屬青島特別市。

1938年-1945年屬日偽“青島特別市"。

1945年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國民黨政府于1946年將青島市區(qū)分為市南等4個區(qū),以位于市區(qū)南部,故名。

新中國成立后,1949年市南區(qū)境分置為市南、臺西、浮山3個區(qū),并設區(qū)公所,青島市政府駐市南區(qū)。

1951年市南區(qū)公所改為市南區(qū)人民政府,沿用至今。

1954年市南區(qū)轄9個街道。

1955年將浮山、湛山地區(qū)劃歸市南區(qū),設置兩個街道。

1958年設立浮山人民公社,屬市南區(qū)。

1963年初所轄11個街道調整合并為7個。

同年3月經國務院批準,撤銷臺西區(qū),將所轄的云南路、鄆城北路、單縣路、臺西路、南村路5個街道劃歸市南區(qū),另一部劃歸市北區(qū)。

1984年撤銷浮山人民公社,將浮山、湛山地區(qū)重新劃為湛山、浮山、辛家莊3個街道。

1992年撤并鄆城北路,設立西陵峽路街道。

古為東夷國之地,歷經各歷史時期隸屬演變,自隋開皇十六年(596)置即墨縣起,市北區(qū)境域一直屬即墨縣。

1891年6月清朝在膠州灣設防,青島正式建置。

1897—1914年(德占時期),屬埠頭區(qū)所轄。

1914—1932年轄小鮑島區(qū)、孟家溝區(qū)。

1933年3月稱第三自治區(qū)。

1935年稱大港區(qū)聯(lián)合辦事處。

1937年改稱市北區(qū)建設辦事處。

1949年5月,青島成立市北區(qū)軍政委員會。

同年9月,成立市北區(qū)人民政府。

1950年3月改稱為市北區(qū)公所(即青島市政府派出機構)。

1951年7月,改稱市北區(qū)人民政府。

從1949年6月青島解放至1994年5月,青島市進行了5次區(qū)劃調整,市北區(qū)均屬青島市市區(qū)。

1994年5月12日,原市北區(qū)和臺東區(qū)合并,四方區(qū)劃撥吳家村、錯埠嶺2個街道,嶗山區(qū)及高科園劃撥楊家群、河馬石、夾嶺溝、曲家庵子、浮山后、埠西6個行政村組建市北區(qū),同年5月28日,市北區(qū)成立。

2012年12月3日,撤銷青島市市北區(qū)、四方區(qū),設立新的青島市北區(qū),以原市北區(qū)、四方區(qū)的行政區(qū)域為新的市北區(qū)的行政區(qū)域。

古屬萊夷地域。

西周時屬莒國。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屬齊國之介根。

秦漢時期屬瑯琊郡之黔陬縣。

三國時屬魏國城陽郡之黔陬縣。

西晉屬高密國黔陬縣。

東晉屬高密郡黔陬縣。

南朝宋孝武帝并北海省高密郡,改屬北?で羁h。

北魏孝莊帝永安二年(529)置膠州,領東武、高密、平昌三郡,轄于高密郡黔陬縣。

北齊文宣帝天保七年(556)置平昌郡于黔陬縣。

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廢平昌郡,以黔陬直隸膠州。

開皇五年(585)改膠州為密州,黔陬縣亦隸屬其下。

隋煬帝大業(yè)元年(605)改黔陬縣為膠西縣。

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在黃島地區(qū)設置板橋鎮(zhèn),轄于密州高密縣。

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板橋鎮(zhèn)復屬密州之膠西縣。

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膠西縣直隸于膠州。

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清政府被迫與德國簽訂喪權辱國的《膠澳租界條約》,黃島和薛家島兩地始從膠州析出,劃為膠澳商埠,并淪為德國租界地。

1929年4月,黃島和薛家島兩地屬青島特別市海西區(qū)。

1930年,膠縣朱仲區(qū)改為膠縣第5區(qū)。

1945年8月,黃島、薛家島、辛安全部劃屬珠山縣。

11月,珠山縣撤銷歸并膠縣。

1946年9月,黃島、薛家島、辛安再次從膠縣析出,劃歸新成立的膠南縣,膠南縣轄于濱北專區(qū),1950年改轄于膠州專區(qū)。

1956年7月撤銷膠州專區(qū),改轄于昌濰專區(qū)。

1958年10月改轄于青島市。

1961年夏復歸昌濰專區(qū)。

1976年10月,將黃島、薛家島、辛安3處人民公社從膠南劃出,組建黃島革命委員會(縣級)。

1978年11月,將黃島革命委員會從昌濰地區(qū)分出,歸屬青島市,為青島市黃島區(qū)。

1992年5月,將青島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擴展到黃島全區(qū),并實行兩區(qū)體制合一。

2012年11月20日,撤銷青島市黃島區(qū)、縣級膠南市,設立新的青島市黃島區(qū),青島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與黃島區(qū)分置,2014年在全境設立西海岸新區(qū),成為中國第九個國家級新區(qū)。

嶗山地區(qū)夏、商、西周為萊夷地。

春秋時屬東萊,戰(zhàn)國時期屬齊國。

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置瑯琊郡(后置膠東郡),嶗山地區(qū)屬之。

西漢時設不其縣,轄嶗山境,屬瑯琊郡。

東漢建武六年(30),于不其縣境內置不其侯國。

東漢光和年間(178—183)至三國時期,不其縣屬東萊郡。

晉咸寧三年(277)至南北朝時期,屬長廣郡,郡治設不其城。

北齊天保七年(556),廢不其縣,其地并入長廣縣。

隋開皇十六年(596),不其縣故地并入即墨縣,至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嶗山境域均屬即墨縣,其中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置鰲山衛(wèi),境內軍戶屬之;清雍正十二年(1734)裁鰲山衛(wèi),歸并于即墨縣。

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前屬即墨縣鄉(xiāng)區(qū)。

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3月6日,德國逼迫清政府簽訂中德《膠澳租借條約》,白沙河以南、磚塔嶺以西的嶗山地區(qū)劃入租借地。

1914年11月,日本取代德國侵占青島,嶗山地區(qū)被日軍侵占。

1922年12月10日,中國收回青島主權,設膠澳商埠督辦公署,嶗山地區(qū)屬之。

中華民國十八年1929年7月,南京國民政府將膠澳商埠政區(qū)改為青島特別市,嶗山地區(qū)屬之。

1935年7月1日,青島市郊擴大,將屬即墨縣的嶗山東部地區(qū)劃歸青島市;沿新界以南區(qū)域設立青島市鄉(xiāng)區(qū),轄李村、嶗東、嶗西、夏莊、陰島5個區(qū),直屬青島市管轄。

1938年1月10日,嶗山地區(qū)再次被日軍侵占。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南京國民政府接收青島,嶗山地區(qū)屬青島市。

1949年5月,嶗山行政辦事處(縣級),其轄區(qū)隸屬膠東行政區(qū)南海專區(qū)。

人民解放軍接管青島,設南海專署嶗山行政辦事處,轄流亭、夏莊、惜福鎮(zhèn)、王哥莊、返嶺、沙子口、南宅科、烏衣巷等8個區(qū)。

1950年5月,改屬膠州專區(qū)。

1951年6月,嶗山行政辦事處劃歸青島市,將青島市李村區(qū)、浮山區(qū),四滄區(qū)5個村、即墨縣10個村、即東縣4個村劃入嶗山行政辦事處,設立流亭、夏莊、惜福鎮(zhèn)、嶗東、嶗西、烏衣巷、浮山、李村、樓山9個區(qū);同年10月,行政辦事處遷至李村。

1953年6月,改為青島市嶗山郊區(qū);撤銷浮山區(qū),其5個村劃歸嶗西區(qū),6個村劃歸李村區(qū),10個村劃入市南區(qū)。

1956年7月,撤銷8個區(qū)建制,改建為32個大鄉(xiāng);嶗東區(qū)作為派出機構,代管王哥莊、山河、臺上、返嶺、山海5個鄉(xiāng)。

1958年9月,撤銷鄉(xiāng)建制,嶗山區(qū)成立李村、惜福鎮(zhèn)、王哥莊、夏莊、仙家寨、北宅、中韓、沙子口等8個人民公社。

1961年3月,將即墨縣的棘洪灘、城陽、馬哥莊、河套、紅島5個公社劃歸嶗山郊區(qū);同年6月,小管島劃歸即墨縣;同年10月,設立嶗山縣。

1962年11月,仙家寨公社的13個村組成樓山公社。

1966年11月,大管島劃歸即墨縣。

1979年1月和1983年9月,李村公社的3個村先后劃歸滄口區(qū)。

1984年4月,縣所屬13個公社改為鄉(xiāng)鎮(zhèn)。

1988年11月,經國務院批準,撤銷嶗山縣,設立青島市嶗山區(qū),以原嶗山縣的行政區(qū)域為嶗山區(qū)的行政區(qū)域,轄李村鎮(zhèn)、城陽鎮(zhèn)、流亭鎮(zhèn)、夏莊鎮(zhèn)、惜福鎮(zhèn)、棘洪灘鎮(zhèn)、上馬鎮(zhèn)、中韓鎮(zhèn)、沙子口鎮(zhèn)、王哥莊鎮(zhèn)、紅島鄉(xiāng)、河套鄉(xiāng)、北宅鄉(xiāng)13個鄉(xiāng)鎮(zhèn)和李村街道。

“嶗山區(qū)”作為行政區(qū)劃地名由此正式啟用。

1991年1月,紅島、河套、北宅3個鄉(xiāng)撤鄉(xiāng)設鎮(zhèn)。

1992年4月,中韓鎮(zhèn)被青島市人民政府劃為青島高科技工業(yè)園。

1994年4月,經國務院批準,青島市市區(qū)行政區(qū)劃作重大調整,設立新的嶗山區(qū),將嶗山區(qū)李村鎮(zhèn)的楊家群、河馬石、夾嶺溝、曲家庵4個村和中韓鎮(zhèn)浮山后、埠西2個村(七號線以西的區(qū)域)劃歸市北區(qū);李村鎮(zhèn)張村河以北的區(qū)域劃歸李滄區(qū);李村鎮(zhèn)的河崖、后臺、小水清溝、河西、華光、大山、小河西、保兒、保兒西山、雙山10個村劃歸四方區(qū);將城陽、惜福、夏莊、流亭、棘洪灘、上馬、紅島、河套8個鎮(zhèn)劃歸城陽區(qū);調整后,實行嶗山區(qū)與青島高科技工業(yè)園合一的管理體制,轄中韓、沙子口、北宅、王哥莊4個鎮(zhèn)。

1998年5月,撤鎮(zhèn)設街道,轄中韓、沙子口、王哥莊、北宅4個街道,139個農村社區(qū)。

2017年4月,撤銷中韓街道,以遼陽東路為界,分設為金家?guī)X街道和新的中韓街道;金家?guī)X街道轄28個社區(qū),中韓街道轄21個社區(qū)。

2018年底嶗山區(qū)轄金家?guī)X、中韓、沙子口、王哥莊、北宅等5個街道、139個農村社區(qū)、23個城市社區(qū)。

古時,今日的李村和滄口地域屬即墨。

唐、宋時期,因海運已在今滄口灣岸建糧倉,初稱糧倉?,后簡稱倉口。

明正統(tǒng)年間,李氏從云南遷即墨留村,復遷至今李村河北岸,以李姓命名而立村。

到清朝中后期,李村逐步成為即墨南部通都名邑之重鎮(zhèn)。

1898年3月,德國強行迫使清政府簽訂《膠澳租界條約》,李滄地域被劃入膠澳租借地,稱作李村區(qū)。

1914年11月,日本打敗德國,武力占領膠澳,李滄地域隨之被日本攫為己有。

1922年12月,中國收回青島主權,將膠澳租借地改稱膠澳商埠督辦公署,李滄地域屬李村區(qū)和四滄區(qū)。

1949年,李滄地域分屬李村區(qū)(農村區(qū))和四滄區(qū)(郊區(qū))。

1951年4月,原嶗山行政辦事處(先后隸南海、膠州專區(qū))劃歸青島市,李滄地域分屬四滄區(qū)和嶗山行政辦事處李村區(qū)。

7月,滄口地域從四滄區(qū)拆出,建立滄口區(qū)。

1953年6月,嶗山行政辦事處改稱嶗山郊區(qū)。

1958年,李村區(qū)改稱李村人民公社,隸屬嶗山郊區(qū)。

1961年,嶗山郊區(qū)改稱嶗山縣。

1984年,李村人民公社改置李村鎮(zhèn)。

1994年4月,撤銷滄口區(qū)建制,將滄口區(qū)大部分與李村鎮(zhèn)大部分合并,取兩地之首字,稱李滄區(qū),區(qū)政府駐李村,李滄區(qū)從此定名,沿用至今。

城陽地域夏、商時為萊夷地,屬青州。

西周屬夷國。

春秋初期分為介、夷、萊等諸侯國屬地,中期歸入齊國。

戰(zhàn)國時屬齊國,隸即墨。

秦王朝建立(前221)后,施行郡縣制,不其地域屬膠東郡。

西漢時期,改屬瑯琊郡。

東漢建武中期,改屬東萊郡。

三國時期歸魏國東萊郡。

西晉時(277)改屬青州長廣郡,郡治不其城。

劉宋時(468)東青州治署不其縣。

北魏時改屬光州長廣郡。

北齊(556)不其縣廢除,劃并入光州長廣郡長廣縣。

隋開皇九年(589),重置不其縣,同年廢除不其縣并入即墨縣(縣城即今即墨市老城區(qū)),屬東萊郡。

唐朝屬河南道萊州(東萊郡)即墨縣。

宋朝為京東東路萊州即墨縣。

元朝先后屬膠州、萊州即墨縣。

明朝屬山東省萊州府即墨縣仁化鄉(xiāng)、里仁鄉(xiāng)等。

清朝屬山東省承宣布政使司萊州府膠州即墨縣。

1897年德國侵占青島后,白沙河以南及紅島等地劃入德國租界;1914年日本驅逐德國而代之;1929年屬國民黨南京政府青島市,期間,白沙河以北仍歸屬即墨縣里仁鄉(xiāng)、仁化鄉(xiāng);1935年,夏莊、惜福鎮(zhèn)、流亭部分土地劃入青島市,其余部分仍屬即墨縣。

1938年,日本侵華期間,今全部區(qū)域屬偽山東省公署下設的道區(qū);1945年,南京國民政府第二次統(tǒng)治時期,與南京國民政府第一次統(tǒng)治時期相同。

1949年5月31日,城陽解放,域內分別歸嶗山行政辦事處和即墨縣管轄。

1961年10月起統(tǒng)屬嶗山縣。

1988年11月起改屬嶗山區(qū)。

1994年6月起屬青島市區(qū)級建置,轄城陽、流享夏莊、惜福鎮(zhèn)、棘洪灘、上馬、河套紅島8個鎮(zhèn)。

2001年6月,撤鎮(zhèn)建置改設街道辦事處。

2012年5月31日,根據(jù)《中共青島市委青島市人民政府關于建立青島紅島經濟區(qū)管理體制的通知》(青委〔2012〕146號文件)精神,城陽區(qū)所轄紅島街道、河套街道及域內青島出口加工區(qū)由青島紅島經濟區(qū)工委、管委(籌)管轄。

2019年11月27日,青島市全面推進功能區(qū)體制改革創(chuàng)新領導小組下發(fā)《關于〈青島高新技術產業(yè)開發(fā)區(qū)體制機制改革創(chuàng)新試點實施方案》的批復。

河套、紅島街道重新劃歸城陽區(qū)管轄。

商、周時,即墨屬萊夷地。

公元前567年,齊侯滅萊,萊公共奔棠,棠屬萊夷,古城址在今移風店鎮(zhèn)古城村。

齊滅萊后,即墨屬齊。

秦統(tǒng)一中國后,即墨始定為縣,屬齊郡。

西漢時,即墨屬膠東國,即墨城是膠東國的都城。

隋朝開皇十六年(596),重建即墨縣于今址。

明時,屬山東省,先后隸屬青州府、萊州府。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在縣東20千米邊海筑城設防,置鰲山衛(wèi),分轄雄崖守御千戶所和浮山備御千戶所,劃境而治。

清雍正十二年(1734),衛(wèi)所等裁并于即墨縣。

清代,即墨縣屬山東省登萊青道萊州府,清末改屬膠州。

1943年8月,以煙(臺)青(島)公路為界,路西地區(qū)為即墨縣,路東地區(qū)為即東縣。

1956年3月,即東縣并入即墨縣,改屬萊陽專區(qū);1958年10月,改屬青島市;1961年5月,改屬煙臺專區(qū);1978年12月,復屬青島市。

1989年7月,即墨撤縣設市。

2017年7月18日,即墨撤市設區(qū)。

8、膠州市

夏、商為萊夷之域,周初,東有莒、西有介,莒南遷后為計。

《膠州志、大事記》載:“周武王十三年(己卯)都于計”(計,即計斤,在今膠州南關城子村)。

秦,置黔陬縣。

公元529年(北魏孝莊帝永安二年)始置膠州,"領東武、高密、平昌三郡,治東武陵,以膠州名始此"(《學古編》),此時治所在今諸城市。

隋,立膠西縣。

唐,設板橋鎮(zhèn)。

宋,復立膠西縣。

至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置膠州于膠西縣,領膠西、高密、即墨,即現(xiàn)在的膠州市。

至明清,均稱膠州。

民國二年(1913年)改膠州為膠縣,1987年2月12日國務院(1987)26號文件“撤銷膠縣,設立膠州市”。

夏、商時屬萊夷地,西周時置棠邑。

春秋戰(zhàn)國時萊、齊置棠邑、即墨邑。

秦時置膠東郡,郡治即墨縣。

西漢時置膠東國,都即墨,食平度、即墨等縣。

新莽時廢膠東國,置郁秩郡,郡治郁秩縣(原膠東城)。

東漢時置膠東、即墨侯國。

北魏時長廣郡移于膠東城。

北齊時長廣郡移于中郎城,省即墨入長廣,長廣縣治原膠東城,隋時長廣縣改稱膠水縣。

明時置平度州,領濰縣、昌邑。

清雍正十二年(1734)為散州,不領縣。

1913年復稱平度縣。

1989年經國務院批準撤縣設立縣級市平度市。

沿用至今。

10、萊西市

萊西市境內在5000年前原始氏族社會就有先民定居。

商朝時屬萊夷地,西周屬萊子國,東周屬齊東境即墨地,秦屬齊郡東境。

西漢于境內置鄒盧縣,遺址在今望城街道古城莊村,公元前164年,隸膠東國。

公元37年(東漢),撤鄒盧縣屬挺縣,隸東萊郡。

59年,屬昌陽縣,隸北海國。

470年(北魏獻文帝皇興四年),長廣縣治移于今沽河街道長清村,556年(北齊文宣帝天保七年),徙膠東城(今平度),原城遂廢。

596年(隋文帝開皇十六年),在鄒盧縣治故址置盧鄉(xiāng)縣。

627年(唐太宗貞觀元年),撤盧鄉(xiāng)縣,并入昌陽縣,隸萊州。

923年(后唐莊宗同光元年),改昌陽縣為萊陽縣,至宋、金均隸萊州。

元朝初隸益都路,后改隸般陽路。

明、清隸登州府。

1912年(民國元年),萊陽縣隸膠東道。

1928年5月廢道,萊陽縣改隸山東省第八專員公署。

1940年5月,萊陽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隸膠東行署。

1941年2月,萊陽縣析出萊東縣(始稱行署),萊陽縣習稱萊西縣,隸南海專區(qū);10月,萊陽縣析出萊西南縣(始稱行署),隸南海專區(qū)。

1943年8月,萊陽縣改隸西海專區(qū)。

1944年11月,隸南海專區(qū)。

1950年3月,萊陽與萊西南兩縣合并,稱萊西縣;6月,改隸萊陽專區(qū)。

1958年10月,萊西與萊陽兩縣合并,稱萊陽縣。

1962年1月,萊西與萊陽兩縣分治,均隸煙臺地區(qū)。

1983年10月,萊西縣改隸青島市。

1991年2月,撤萊西縣,設萊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