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隆興鎮(zhèn) 清雍正年間(1723年—1736年),始設女兒碑場,屬合州來蘇里;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屬泰安鎮(zhèn)。 民國元年(1912年)后,改為隆興場。 民國十五年(1926年),始設隆興鄉(xiāng),屬合川縣第八區(qū);民國二十年(1931年),改鄉(xiāng)為鎮(zhèn)。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屬第四區(qū)。 民國三十年(1941年),改鎮(zhèn)為鄉(xiāng)。 1949年12月后,屬第七區(qū)(太和區(qū))。 1952年7月,劃歸三廟區(qū)。 1953年9月,由隆興鄉(xiāng)析設回龍鄉(xiāng)。 1956年1月,劃歸太和區(qū);同年3月,回龍鄉(xiāng)并入隆興鄉(xiāng)。 1958年9月,成立隆興公社。 1983年12月,由隆興公社改為隆興鄉(xiāng)。 1992年12月,由隆興鄉(xiāng)改為隆興鎮(zhèn)。 2001年6月,龍井鎮(zhèn)并入隆興鎮(zhèn)。 |
17、銅溪鎮(zhèn) 北宋乾德三年(965年),屬合州石照縣銅期鎮(zhèn)。 元時,銅期鎮(zhèn)改名銅溪鎮(zhèn)。 清雍正六年(1728年),屬合州永清里。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屬永清鎮(zhèn)。 民國二十年(1931年),屬第九區(qū)。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屬第一區(qū)。 民國三十年(1941年),改銅溪鎮(zhèn)為銅溪鄉(xiāng)。 1949年12月后,屬第六區(qū)。 1953年2月、3月,由銅溪鄉(xiāng)析設銅溪鎮(zhèn)及銅合鄉(xiāng)、銅興鄉(xiāng)。 1956年3月,銅合鄉(xiāng)、銅興鄉(xiāng)并入銅溪鄉(xiāng)。 1958年9月,銅溪鎮(zhèn)與銅溪鄉(xiāng)合并成立銅溪公社。 1983年12月,銅溪鄉(xiāng)改為銅溪公社。 1985年8月,由銅溪鄉(xiāng)改為銅溪鎮(zhèn)。 2001年6月,九嶺鄉(xiāng)和皂角鎮(zhèn)并入銅溪鎮(zhèn)。 |
18、雙鳳鎮(zhèn) 清雍正年間(1723年—1736年),雙鳳場已具場鎮(zhèn)規(guī)模,屬合州明月里;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雙鳳場改為雙鳳鎮(zhèn)。 民國十五年(1926年),設雙鳳鄉(xiāng)。 民國二十年(1931年),改雙鳳鄉(xiāng)為雙鳳鎮(zhèn)。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喻家鄉(xiāng)與雙鳳鎮(zhèn)合并為雙喻鎮(zhèn)。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雙喻鎮(zhèn)分設喻家鄉(xiāng)、雙鳳鄉(xiāng)。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2月后,雙鳳鄉(xiāng)屬第三區(qū)(后改名官渡區(qū))。 1953年3月,由雙鳳鄉(xiāng)析設云峰鄉(xiāng)。 1956年1月,云峰鄉(xiāng)并入雙鳳鄉(xiāng)。 1958年9月,喻家鄉(xiāng)并入雙鳳鄉(xiāng),設立雙鳳公社。 1959年12月,由雙鳳公社析設喻家公社。 1968年4月,雙鳳公社改名光明公社。 1972年,恢復雙鳳公社原名。 1983年12月,改雙鳳公社為雙鳳鄉(xiāng)。 1994年1月,雙鳳鄉(xiāng)與喻家鄉(xiāng)合并建立雙鳳鎮(zhèn)。 2001年6月,保合鎮(zhèn)并入雙鳳鎮(zhèn)。 |
19、獅灘鎮(zhèn) 清雍正六年(1728年),獅灘場屬合州明月里,俗稱獅灘橋。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屬合州龍鼎鎮(zhèn)。 民國十五年(1926年),設獅灘鄉(xiāng)。 民國二十年(1931年),由獅灘鄉(xiāng)改為獅灘鎮(zhèn)。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5月,劃出一聯(lián)保設安獅灘鎮(zhèn)。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12月,安獅灘鎮(zhèn)并入獅灘鎮(zhèn)。 民國三十年(1941年),撤獅灘鎮(zhèn)設獅灘鄉(xiāng)。 1949年12月后,析設安獅灘鎮(zhèn),屬第三區(qū)。 1952年7月,第三區(qū)改名官渡區(qū)。 1953年4月,由獅灘鄉(xiāng)析設聶家鄉(xiāng)。 1956年11月,聶家鄉(xiāng)并入獅灘鄉(xiāng)。 1958年9月,安獅灘鎮(zhèn)并入獅灘鄉(xiāng),成立獅灘公社。 1959年6月底,獅灘公社析部分大隊(即村)建立安全公社。 1968年11月,獅灘公社更名工農公社。 1974年,恢復獅灘公社原名。 1983年12月,改獅灘公社為獅灘鄉(xiāng)。 1993年12月,由獅灘鄉(xiāng)改為獅灘鎮(zhèn)。 |
20、清平鎮(zhèn)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為清平鎮(zhèn)。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清平鎮(zhèn)改為清平鄉(xiāng)。 1955年9月,從江北縣第九區(qū)劃歸合川縣。 1956年3月,治平鄉(xiāng)并入清平鄉(xiāng)。 1958年9月,川心鄉(xiāng)并入清平鄉(xiāng),成立清平公社。 1962年8月,清平公社析設川心公社。 1966年1月,川心公社并入清平公社。 1983年12月,清平公社改為清平鄉(xiāng)。 1984年6月,撤清平鄉(xiāng)設清平鎮(zhèn)。 1993年12月,川心鄉(xiāng)并入清平鎮(zhèn)。 |
21、土場鎮(zhèn) 清康熙年間(1662年—1722年),始建土主場。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設土生鄉(xiāng),屬江北縣(今渝北區(qū))。 1955年9月,劃入合川縣。 1956年1月,楊柳鄉(xiāng)并入土生鄉(xiāng),屬合川縣土主區(qū),為區(qū)公所駐地。 1958年9月,壩子鄉(xiāng)并入土主鄉(xiāng),成立土主公社,區(qū)公所遷駐清平場鎮(zhèn)。 1968年,土主公社改名紅山公社。 1971年6月,紅山公社析置楊柳公社。 1972年4月,紅山公社復名土主公社。 1983年12月,改土主公社為土主鄉(xiāng)。 1984年7月,土主鄉(xiāng)因與巴縣土主鄉(xiāng)同名,改名土場鄉(xiāng)。 1993年12月,土場鄉(xiāng)、壩子鄉(xiāng)合并成立土場鎮(zhèn)。 |
22、小沔鎮(zhèn) 明朝時期,始建小里場。 清光緒二十年(1897年),小里場改名小溪場。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屬合州沔匯鄉(xiāng)。 民國二十年(1931年),設立小沔鎮(zhèn),屬合川縣第三區(qū)。 民國三十年(1941年),改小沔鎮(zhèn)為小沔鄉(xiāng)。 1953年3月,由小沔鄉(xiāng)析設小沔鎮(zhèn)。 1958年9月,小沔鄉(xiāng)、小沔鎮(zhèn)、大沔鄉(xiāng)合并成立小沔公社。 1962年8月,由小沔公社析設大沔公社。 1965年5月,小沔公社析設小沔鎮(zhèn)。 1983年12月,改小沔公社為小沔鄉(xiāng)。 1984年4月,小沔鄉(xiāng)并入小沔鎮(zhèn)。 1993年12月,八角鄉(xiāng)并入小沔鎮(zhèn)。 |
23、三匯鎮(zhèn) 明洪武七年(1374年),三匯壩已具場鎮(zhèn)雛形。 清康熙年間(1662年—1722年),廣東、江西、湖北等省移民輾轉至三匯鎮(zhèn)一帶,占地習耕,繁衍生息。 清雍正六年(1728年),三匯壩場屬合州明月里。 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形成場鎮(zhèn)街道。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屬兩匯鄉(xiāng)。 民國十五年(1926年),設三匯鎮(zhèn),屬合川縣第三區(qū)。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屬第二區(qū)。 民國三十年(1941年),改三匯鎮(zhèn)為三匯鄉(xiāng)。 1950年9月,三匯鄉(xiāng)析設響水鄉(xiāng)。 1953年3月,三匯鄉(xiāng)析設合口鄉(xiāng)。 1956年1月,合口鄉(xiāng)并入三匯鄉(xiāng)。 1958年9月,三匯鄉(xiāng)改為三匯公社。 1983年12月,由三匯公社改為三匯鄉(xiāng)。 1984年6月,由三匯鄉(xiāng)改為三匯鎮(zhèn)。 1993年12月,康佳鄉(xiāng)并入三匯鎮(zhèn)。 2001年6月,響水鄉(xiāng)并入三匯鎮(zhèn)。 |
24、香龍鎮(zhèn) 清康熙年間(1662年—1722年),香龍鎮(zhèn)境域始建石龍場;清雍正六年(1728年),屬合州明月里;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屬合州三才鎮(zhèn)。 民國二十年(1931年),建立石龍鎮(zhèn),屬合川縣第三區(qū)。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屬第二區(qū)。 民國三十年(1941年),改石龍鎮(zhèn)為石龍鄉(xiāng)。 1949年12月,屬第十區(qū)。 1952年7月,石龍鄉(xiāng)劃歸渭溪區(qū)。 1953年1月,由石龍鄉(xiāng)析設高塔鄉(xiāng);同年3月,由石龍鄉(xiāng)設設新建鄉(xiāng)。 1956年3月,流溪鄉(xiāng)并入石龍鄉(xiāng),三覺鄉(xiāng)的部分行政村并入石龍鄉(xiāng)。 1958年9月,高塔、新建鄉(xiāng)并入石龍鄉(xiāng),建立石龍公社。 1959年9月,由石龍公社析設新建公社。 1968年4月,石龍公社改名忠東公社。 1972年,恢復石龍公社原名。 1983年12月,改石龍公社為蛟龍鄉(xiāng)。 1993年12月,香爐鄉(xiāng)與蛟龍鄉(xiāng)合并設立香龍鎮(zhèn)。 |
25、錢塘鎮(zhèn) 明代,錢塘鎮(zhèn)一帶置圓凼子場,屬合州。 清雍正六年(1728年),設立錢塘鎮(zhèn),屬合州明月里;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屬合州金沙鄉(xiāng)。 民國十五年(1926年),設錢塘鄉(xiāng),屬合川縣第五區(qū)。 民國二十年(1931年),改為錢塘鎮(zhèn)。 民國三十年(1941年),改為錢塘鄉(xiāng),屬合川縣第三區(qū)。 1953年3月,劃錢塘鄉(xiāng)街村設錢塘鎮(zhèn)。 1956年2月,錢塘鎮(zhèn)并入錢塘鄉(xiāng)。 1958年9月,改錢塘鄉(xiāng)為錢塘公社。 1983年12月,恢復為錢塘鄉(xiāng)。 1985年11月,撤錢塘鄉(xiāng)建錢塘鎮(zhèn)。 1993年12月,廣賢鄉(xiāng)并入錢塘鎮(zhèn)。 2001年6月,泥溪鎮(zhèn)和會龍鄉(xiāng)并入錢塘鎮(zhèn)。 2005年4月,金子鎮(zhèn)并入錢塘鎮(zhèn)。 |
26、龍市鎮(zhèn) 明萬歷年間(1573年—1620年),置合州隆市鎮(zhèn)(場)。 清雍正六年(1728年),屬明月里;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改名龍市鎮(zhèn),屬龍淶鎮(zhèn)。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屬第三區(qū)。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為第三區(qū)署駐地。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龍市鎮(zhèn)與佛門鄉(xiāng)合并為佛龍鎮(zhèn)。 民國三十年(1941年),佛龍鎮(zhèn)改為龍市鄉(xiāng),區(qū)公所遷駐云門鎮(zhèn)。 1949年12月,分為龍市鄉(xiāng)、佛門鄉(xiāng),屬第九區(qū)(后改名龍市區(qū)),區(qū)公所駐龍市。 1953年3月,龍市鄉(xiāng)析置龍市鎮(zhèn);同年9月,析龍市鎮(zhèn)部分村設三星鄉(xiāng)。 1956年1月,三星鄉(xiāng)并入龍市鄉(xiāng)。 1958年9月,龍市鎮(zhèn)并入龍市鄉(xiāng),成立龍市公社。 1983年12月,改龍市公社為龍市鄉(xiāng)。 1993年12月,龍市鄉(xiāng)、孫家鄉(xiāng)合并建立龍市鎮(zhèn)。 2001年,佛門鄉(xiāng)并入龍市鎮(zhèn)。 2005年4月,碼頭鎮(zhèn)并入龍市鎮(zhèn)。 |
27、燕窩鎮(zhèn) 清康熙年間(1662年—1722年),始建萬古場;清雍正六年(1728年),屬合州來蘇里;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屬龍多鄉(xiāng)。 民國十五年(1926年),設萬古鄉(xiāng),屬第七區(qū)。 民國二十年(1931年),改萬古鄉(xiāng)為萬古鎮(zhèn)。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屬第四區(qū)。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鳳凰鄉(xiāng)并入萬古鎮(zhèn),更名為萬鳳鎮(zhèn)。 民國三十年(1941年),撤萬鳳鎮(zhèn),分設為萬古鄉(xiāng)、鳳凰鄉(xiāng)。 1958年9月,萬古鄉(xiāng)改為萬古公社,興隆鄉(xiāng)并入萬古公社。 1959年12月,由萬古公社析設興隆公社。 1981年3月,萬古公社改為燕窩公社。 1983年,由燕窩公社改為燕窩鄉(xiāng)。 1991年7月,由燕窩鄉(xiāng)改為燕窩鎮(zhèn)。 2005年4月,合隆鎮(zhèn)并入燕窩鎮(zhèn)。 |
28、太和鎮(zhèn) 清雍正六年(1728年),屬合州來蘇里大河壩。 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始建太和場。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太和場更名泰安鎮(zhèn)。 民國十五年(1926年),泰安鎮(zhèn)改名太和鎮(zhèn)。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屬第四區(qū)。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太和鎮(zhèn)析2聯(lián)保設白巖鄉(xiāng)。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木蓮鄉(xiāng)并入太和鎮(zhèn)。 民國三十年(1941年),太和鎮(zhèn)析置木蓮鄉(xiāng)。 1951年3月,太和鎮(zhèn)劃出部分設小河、復興鄉(xiāng)。 1958年9月,太和鎮(zhèn)與復興、佛鹽、木蓮3鄉(xiāng)合并成立太和公社。 1959年9月,撤太和公社,恢復太和鎮(zhèn),新成立復興公社、佛鹽公社、木蓮公社。 1983年12月,復興公社、佛鹽公社、木蓮公社改鄉(xiāng)。 1985年2月,石嶺(原復興)鄉(xiāng)并入太和鎮(zhèn)。 1992年12月,沙金、小河2鄉(xiāng)并入太和鎮(zhèn)。 1993年,太和鎮(zhèn)析置小河鄉(xiāng)。 2001年6月,木蓮鎮(zhèn)、小河鄉(xiāng)并入太和鎮(zhèn)。 2005年4月,佛鹽鎮(zhèn)并入太和鎮(zhèn)。 |
29、渭沱鎮(zhèn) 清初,渭沱鎮(zhèn)一帶始建渭沱場。 清雍正六年(1728年)屬合州來蘇里。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屬合州里仁鄉(xiāng)。 民國十五年(1926年),始設渭沱鄉(xiāng)。 民國二十年(1931年),改渭沱鄉(xiāng)設渭沱鎮(zhèn),屬合川縣第八區(qū)。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屬第四區(qū)。 民國三十年(1941年)7月,改渭沱鎮(zhèn)為渭沱鄉(xiāng)。 1949年12月后,屬第六區(qū)(渭沱區(qū))。 1953年2月,由渭沱鄉(xiāng)析設渭新鄉(xiāng)。 1956年2月,渭新鄉(xiāng)并入渭沱鄉(xiāng)。 1958年9月,渭沱鄉(xiāng)改為渭沱公社。 1983年12月,改渭沱公社為渭沱鄉(xiāng)。 1993年12月,渭沱鄉(xiāng)、方溪鄉(xiāng)合并建立渭沱鎮(zhèn)。 2005年4月30日,油橋鎮(zhèn)并入渭沱鎮(zhèn)。 |
30、雙槐鎮(zhèn) 清康熙年間(1662年—1722年),始建渭子溪場;清雍正六年(1728年),屬合州明月里;清乾隆時,始建黃土場;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渭子溪、黃土場同屬三才鎮(zhèn)。 民國十五年(1926年),設渭溪鄉(xiāng)、黃土鄉(xiāng),同屬第三區(qū),區(qū)公所駐渭溪場鎮(zhèn)。 民國二十年(1931年),建立渭溪鎮(zhèn)。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渭溪鎮(zhèn)更名為渭子鎮(zhèn)。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底,渭子鎮(zhèn)與黃土鄉(xiāng)合并為渭溪鎮(zhèn)。 民國三十年(1941年),渭溪鎮(zhèn)改為渭溪鄉(xiāng),渭溪鎮(zhèn)析設黃土鄉(xiāng)。 1949年12月后,渭溪、黃土鄉(xiāng)同屬第十區(qū)。 1951年3月,渭溪、石龍鄉(xiāng)劃出部分設流溪鄉(xiāng)。 1952年7月,渭溪、黃土、流溪鄉(xiāng)同屬渭溪區(qū),區(qū)公所駐渭溪鄉(xiāng)。 1953年2月,由黃土鄉(xiāng)析建三覺鄉(xiāng),由渭溪鄉(xiāng)析建福利鄉(xiāng);同年3月,由渭溪鄉(xiāng)析建雙槐鄉(xiāng)、濃渡鄉(xiāng)。 1956年1月,三覺鄉(xiāng)并入黃土鄉(xiāng),福利鄉(xiāng)并入渭溪鄉(xiāng),濃渡鄉(xiāng)并入雙槐鄉(xiāng)。 1958年9月,雙槐鄉(xiāng)并入渭溪鄉(xiāng),建渭溪公社、黃土公社。 1959年9月,由渭溪公社析設雙槐公社。 1983年12月,渭溪公社、黃土公社、雙槐公社改為渭溪鄉(xiāng)、黃土鄉(xiāng)、雙槐鄉(xiāng)。 1993年12月,撤銷渭溪區(qū)及渭溪、雙槐鄉(xiāng),建渭溪鎮(zhèn);黃土撤鄉(xiāng),建鎮(zhèn)。 2005年4月,渭溪鎮(zhèn)與黃土鎮(zhèn)合并為雙槐鎮(zhè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