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農(nóng)村人居環(huán)境整治工作領(lǐng)導小組公布了2021年度美麗村莊名單,共1053個村莊入選。 |
因村始建于梯田連片的山麓緩坡而得名“大田壩”;現(xiàn)村委會駐地大田壩。1950年屬新街行政村,屬保山縣。1952年屬第七區(qū)新街鄉(xiāng)。1956年屬第六區(qū)。1958年屬昌寧縣灣甸公社新街管理區(qū)。1961年屬保山縣舊城公社新街大隊。1963年屬施甸縣酒房區(qū)。1965年屬舊城鄉(xiāng)新街大隊。1979年設大田壩大隊,屬舊城公社。1984年3月設大田壩鄉(xiāng),屬舊城區(qū)。1987年12月設大田壩行政村。2000年設大田壩村民……。 |
彝語地名。原為“渣邑”“渣”音“zhā”,意為“有小溪流過的地方”,1945年,民國中將李元凱將“渣邑”更名“查邑”沿用至今;現(xiàn)村委會駐地查邑。明朝洪武十七年(1384)查邑屬長官司轄區(qū)。清朝順治六年(1649、南明三年)屬復性鄉(xiāng)。1949年屬保山縣第四區(qū)太平鄉(xiāng)。1950年設查邑行政村屬保山縣第四區(qū)。1952年設查邑鄉(xiāng)屬保山縣第四區(qū)。1958年設查邑管理區(qū)屬保山縣施甸公社。1958年設查邑管理區(qū)施……。 |
因村始建于一塊面積較大的山地邊而得名“大地村”;現(xiàn)村委會駐地大地。1950年設大地行政村;1952年設大地鄉(xiāng);1958年設大地管理區(qū);1961年設大地公社;1963年設大地大隊;1984年設大地鄉(xiāng);1987年設大地行政村;2000年設大地村民委員會至今。大地村……。 |
七〇七社區(qū)是云南省保山市施甸縣水長鄉(xiāng)下轄的社區(qū),城鄉(xiāng)分類代碼為210,為鄉(xiāng)中心區(qū)。區(qū)劃代碼為530521208209。 |
中屯村地處呂合東北部,距鎮(zhèn)政府2公里,全村面積8.7平方公里,轄7個自然村,14個村民小組,有農(nóng)戶742戶、3038人,居住有漢、回、彝、白四種民族,其中:以漢、回兩個為世居民族為主。全村有耕地2970畝,人均耕地面積0.98畝,其中水田2504畝,旱地466畝。中屯村主要以種、養(yǎng)殖業(yè)為主,特色經(jīng)濟主要以肉牛短期育肥,放運,餐飲服務業(yè),交通運輸業(yè)為主。2016年全村經(jīng)濟總收入5331.55萬元,農(nóng)……。 |
紅衛(wèi)橋村委會是楚雄市18個建檔立卡貧困村之一,也是2017年要求脫貧出列的村委會之一,是云投集團掛包幫扶的對象。全村國土面積52.2平方公里,共有14個小組35個自然村234戶1004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98戶358人。全村有勞動力573人,其中外出務工43人。耕地總面積1179畝。其中:水田682畝,旱地497畝,人均有耕地1.17畝。境內(nèi)最高海撥1900米,最低海拔980米,立體氣候明顯,主……。 |
1、村情概況。閘上村委會位于西舍路鎮(zhèn)西部,轄區(qū)國土面積為28平方公里,東與西舍路村委會相連,南與下岔河村委會相連,西與景東縣接壤,北與保甸村委會相鄰。該村地處高寒冷涼地區(qū),最低海拔1351米,最高海拔2961米,氣候成垂直變化;全村有耕地面積2400畝,其中水田410畝,旱地1990畝;2018年全村人均有糧450公斤,農(nóng)民人均純收入6200元。2、人口狀況。閘上村委會有17個村民小組,39個自然……。 |
建國前屬東興鄉(xiāng),建國后1951年屬第五區(qū)云龍鄉(xiāng),1958年為云龍管理區(qū),1961年改為云龍公社,1966年為馬廠公社云龍大隊,1970年屬瑯井公社云龍大隊,1980年并馬廠公社仍為云龍大隊,1984年改為云龍辦事處,1987年改為云龍村公所,2000年改稱云龍村民委員會至今。云龍村……。 |
原屬挖銅大隊,1984年改為挖銅鄉(xiāng),1989年改為挖銅辦事處,2000年改為挖銅村委會,至今。挖銅村……。 |
前進社區(qū)地處紫溪鎮(zhèn)東邊,距楚雄市4公里,距鎮(zhèn)政府所在地2公里,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優(yōu)越。東鄰東瓜鎮(zhèn),南鄰鹿城鎮(zhèn),西鄰冷水村、紫溪社區(qū),北鄰冷水村。下轄19 個村民小組,1113戶3491人,其中勞動力人口2595人。國土面積15.4平方公里,海拔1800米,年平均氣溫14.50℃,年平均降水量833毫米,適宜種植水稻、玉米、蠶豆等農(nóng)作物。有耕地2894畝,其中水田2542畝,旱地352畝;有林地17……。 |
西康郎村委會地處大過口鄉(xiāng)北方,東和南華縣徐營鎮(zhèn)以馬龍河為界,南與三街鎮(zhèn)和本鄉(xiāng)大益雞村委會接壤,西與三街鎮(zhèn)天生壩村委會接壤,北面與三街鎮(zhèn)馬篁箐村委會接壤。村委會距大過口鄉(xiāng)政府所在地28公里,屬典型的彝族小聚居、彝漢雜居的高海拔邊遠貧困山區(qū)村委會。 西康郎村委會轄區(qū)面積36.39平方公里,最高海拔2291米,最低海拔1480米,年平均年溫18.6℃,年降水量800毫米,適合種植水稻、玉米、烤煙、魔芋等……。 |
大莊原稱蘇莊,蘇姓人首居,后因居民增多村莊擴大,改名為大莊,故名。本村始建于1801年,1950年為大莊區(qū)大莊鄉(xiāng);從1958年為大莊公社,1964年為大莊管理區(qū);1965年名為大莊大隊;1984年為大莊區(qū)大莊鄉(xiāng),1987年為大莊村公所;2000年為大莊鎮(zhèn)大莊村委會;2015年為大莊鎮(zhèn)大莊社區(qū)居民委員會,至今。大莊社區(qū)……。 |
傣語地名。系傣語“邦抗”諧音。邦意為地,抗(三)意為橄欖樹,傣語意為生長橄欖樹的地方。1974年為雨龍公社邦三大隊,1984年為雨龍區(qū)邦三鄉(xiāng),2000年改為邦三村委會,2006年撤鄉(xiāng)并鎮(zhèn)時劃歸大麥地鎮(zhèn),隸屬于大麥地鎮(zhèn)至今。邦三村……。 |
村后山形似羊頭得名。明清屬妥下;民國屬妥甸鎮(zhèn)管轄;1956年設鄉(xiāng),稱羊橋鄉(xiāng),隸屬妥甸區(qū);1958年隸屬馬龍公社,1969年改稱羊橋大隊,隸屬馬龍公社;1984年農(nóng)村體制改革時,改稱羊橋鄉(xiāng),隸屬妥甸區(qū);1987年改稱羊橋辦事處;2000年改稱羊橋村委會,至今。羊橋村……。 |
1951年屬于棲么鄉(xiāng)得名。1958年屬于于棲么管理區(qū)。1961年為石橋河大隊。1962年屬于天申堂公社。1968年屬于天申堂大隊。1972年屬石橋河大隊。1984年5月屬石橋河鄉(xiāng)。1987年屬石橋河村公所。2000年9月30日屬石橋河村委會,至今。石橋河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