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重點推薦 > 2020年度洛陽市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qū))[2]
2020年度洛陽市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qū))[2]
2021年3月8日,根據(jù)《洛陽市司法局洛陽市民政局關(guān)于開展2020年度洛陽市“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qū))”創(chuàng)建活動的通知》要求,為激勵先進,充分發(fā)揮典型示范帶動作用,經(jīng)廣泛發(fā)動、自評申報、鄉(xiāng)鎮(zhèn)初審、縣(市、區(qū))司法局和民政局復(fù)審、市司法局和市民政局抽查、審查,擬命名偃師市大口鎮(zhèn)山張村等360個村為2020年度洛陽市民主法治示范村,孟津縣城關(guān)鎮(zhèn)賈滹沱社區(qū)等146個社區(qū)為2020年度洛陽市民主法治示范社區(qū)。 |
元代蒙古人統(tǒng)一中原后,部隊常在此安營扎寨,囤兵囤糧草,有囤之意,所以被稱為王達子屯。清嘉慶五年(1800),在重修達子祠堂時王達子幾個字去掉。因位于邙嶺之上,稱為上屯。1954年屬初級社。1955年屬高級社,由洛陽縣劃入孟津縣。1958年成立上屯大隊,屬平樂公社。1984年改為上屯村民委員會,屬平樂鄉(xiāng)。1993年屬平樂鎮(zhèn)。上屯村……。 |
上古村位于河南洛陽市孟津縣平樂鎮(zhèn)東北邊與偃師搭界,屬丘陵地帶,現(xiàn)有11個村民小組,670戶,2450口人,土地面積3000余畝,為新農(nóng)村建設(shè)示范村。近兩年來,村兩委以科學(xué)發(fā)展觀為指針,以創(chuàng)先爭優(yōu)活動為動力,在鎮(zhèn)黨委政府和包村單位縣財政局的關(guān)心支持下,村兩委進一步理了村發(fā)展工作思路,解放思想,克服困難,開拓進取,黨員干部真正發(fā)揮了先鋒模范帶頭作用,新農(nóng)村建設(shè)方面成績顯著,村莊面貌明顯改觀,村民生產(chǎn)生……。 |
據(jù)《李氏家譜》記載,嶺上住戶逐漸增多,分建東西兩個居民點,該居民點位于東邊嶺上,地勢漸高,故取名東山嶺頭,簡稱“東山頭”。1954年成立生產(chǎn)社。1958年成立東山頭大隊,屬平樂公社。1962年5月改屬屬送莊公社。1984年改為東山頭村民委員會,屬送莊鄉(xiāng)。1998年屬送莊鎮(zhèn)。東山頭村……。 |
據(jù)莫氏始祖莫文海因兄弟間分居而由南石山遷至東坡而居,因莫姓人口居多,故名莫溝。1949年屬洛陽縣第三區(qū)。1952年屬洛陽縣第十一區(qū)。1955年劃歸孟津縣。1958年成立劉坡大隊,屬平樂公社。1961年屬送莊公社。1962年成立莫溝大隊,屬送莊公社。1984年改為莫溝村民委員會,屬送莊鄉(xiāng)。1998年屬送莊鎮(zhèn)。莫家溝村……。 |
因地處凹地,住戶多姓姚,故名姚凹。1951年成立姚凹鄉(xiāng)。1953年成立初級社。1955年成立高級社。1958年屬姚凹連。1961年成立姚凹大隊,屬常袋公社。1984年改為姚凹村民委員會,屬常袋鄉(xiāng)。2011年屬常袋鎮(zhèn)。姚凹村……。 |
拐坪村原名拐棗坪村,據(jù)在東西溝沿和小西坡長滿拐棗樹,特點是枝條曲彎,果實也是細長而味香甜可口,因此前輩取名拐棗坪,后稱拐坪。1955年由初級社轉(zhuǎn)高級社。1961年由朝陽公社分出屬衛(wèi)坡公社。1962年成立拐坪大隊,屬常袋公社。1984年改為拐坪村民委員會,屬常袋鄉(xiāng)。2011年屬常袋鎮(zhèn)。拐棗坪村……。 |
2002年5月因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馬屯鎮(zhèn)下梭羅溝村和橫水鎮(zhèn)光華村移民于此,取意為常常平安。2002年因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由黃鹿山鄉(xiāng)下梭欏溝村和橫水鄉(xiāng)光華村移民在此共建新村取名常平,成立常平村民委員會,屬常袋鄉(xiāng)。2011年屬常袋鎮(zhèn)。常平村……。 |
據(jù)傳嶺上有一小梵寺,寺東為東小梵,寺西的為西小梵,因居西,故稱西小梵。1958年屬麻屯公社。1962年屬常袋公社。1984年改為西小梵村民委員會,屬常袋鄉(xiāng)。2011年屬常袋鎮(zhèn)。西小梵村……。 |
北魏孝文帝從山西遷都洛陽,一次私訪到此,看到山清水秀,幽雅清靜,便在此建造皇家寺院。建成后從南方帶來梭欏樹,栽植寺院中和溝西邊。佛像開光,孝文帝來臨,揮筆題名梭欏寺,并命名此地叫梭欏溝,此處位于溝上游,故名上梭欏溝。1949年屬崔嶺初級社。1958年設(shè)崔嶺大隊,屬橫水公社。1969年設(shè)上溝大隊,屬煤窯公社。1984年改稱上梭欏溝村民委員會,屬煤窯鄉(xiāng)。1997年煤窯鄉(xiāng)更名為黃鹿山鄉(xiāng)。2005年11月……。 |
據(jù)村民傳說,宋人稱元兵為韃子。在韃子兵南侵中原時,曾有一支部隊在村子一帶宿營。后來人們就把韃子兵宿過營的地方按方位分為北達宿、南達宿和東達宿,為了書寫方便,把“韃”字改為“達”字。據(jù)說這里以前并沒有村落,而是在明洪武七年(1374),由山西洪洞縣大槐樹遷徙來的,由于居南,故名南達宿。1948年屬孟津縣第一區(qū)。1955年11月屬孟津縣第二區(qū)。1956年屬馬屯中心鄉(xiāng)。1958年成立東達宿大隊,屬馬屯公……。 |
小浪底老村四周高山,底部平坦,形狀像一個圓盆,村莊建在盆底上,因此取名一個“底”字。黃河經(jīng)此往下,浪小水緩,所以取“浪小”二字,曾取名“浪小地”,又叫“浪小底”后,賈、楊、陳、荊、聶、李六大姓先祖章家族遷入小浪底老村后,更名為“小浪底”。1949年成立農(nóng)會,屬寺院坡鄉(xiāng)。1951年成立小浪底小鄉(xiāng),屬寺院坡大鄉(xiāng)。1955年11月屬孟津縣第二區(qū)。1956年屬馬屯中心鄉(xiāng)。1958年成立小浪底大隊,屬馬屯公……。 |
劉秀為感念討伐王莽時三次在邙山嶺遇難,三次在邙山嶺被善良百姓相救的恩德,帶領(lǐng)文武大臣在邙山嶺興建三感廟,當時劉秀居住的村莊賜名圣駕村后更名尚存,當時宰相在村東居住,被劉秀賜名“東相留村”,現(xiàn)名相留。1948年成立相留村農(nóng)會。1951年屬廟護鄉(xiāng)。1953年成立相留高級社。1955年11月屬孟津縣第二區(qū)。1956年屬馬屯中心鄉(xiāng)。1958年屬馬屯公社。1961年設(shè)相留大隊,屬馬屯公社。1984年改為相留……。 |
原是集鎮(zhèn)規(guī)模龐大,生意興隆,車水馬龍,在津東一帶十分繁華而得名。1958年成立小集大隊,屬城關(guān)公社。1959年縣城遷至長華,原縣城改稱老城,屬老城公社。1984年改為小集村民委員會,屬老城鄉(xiāng)。1994年屬會盟鎮(zhèn)。小集村……。 |
據(jù)傳:上古在原孟津城南邙山嶺上,為一古驛站。該地因偏居嶺下與上古相對,故名下古。1954年成立高級社。1958年成立大隊,下轄西下古大隊,東下古大隊,屬城關(guān)公社。1959年縣城遷至長華,原縣城改稱老城,屬老城公社。1962年合并為下古大隊。1984年改為下古村民委員會,屬老城鄉(xiāng)。1994年屬會盟鎮(zhèn)。下古村……。 |
相傳早期由山西省洪洞縣大槐樹遷來,因呂姓居多,故而得名。1949年屬老城區(qū)。1951年屬鐵爐區(qū)。1956年撤區(qū)建鄉(xiāng),屬東良鄉(xiāng)。1958年成立鐵爐大隊,屬東良公社。1963年鐵爐大隊,屬老城公社。1980年呂村與鐵爐分離,成立呂村大隊,屬老城公社。1984年改為呂村村民委員會,屬老城鄉(xiāng)。1994年屬會盟鎮(zhèn)。呂家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