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龍朋社區(qū) “龍朋”曾任此地的守備官,后人將其人名作為地名,現(xiàn)居委會駐于此。 |
2、甸中村 原來整條河谷都是草甸子,地處甸頭、甸尾的中間,故名甸中。 |
3、咩哺村 “咩”為羊叫聲,“哺”為哺乳,即哺乳羊,此地山高草多,歷來都飼養(yǎng)羊,故名咩哺。 |
4、三家村 因建村時住有三戶人家,故名三家。 |
5、六街村 原來逢舊歷初六、十六、二十六在此趕集,故名六街。 |
6、巴窩村 地處盆地,四面群山環(huán)抱,原叫“包窩”后演變?yōu)榘透C,故名。 |
7、魯土格村 彝語為“魯土嘎”,“魯土”為白石頭,“嘎”為地方,即:有白石頭的地方,得名魯土格。 |
8、己沖村 彝語為“機沖“,“機“為麻,“沖“為山?jīng)_。即種麻的山?jīng)_,故名己沖。 |
9、桃園村 解放前此地多產(chǎn)桃子得名桃園。 |
10、舊寨村 系明末左軍都督龍在田舊居,后搬遷龍朋建新寨,原舊址得名舊寨。村名委員會駐地舊寨。 |
11、清水塘村 此地有一清水塘,得名清水塘。 |
12、小路南村 因村子較小,地處大路的南邊,故名小路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