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市社區(qū) 相傳明永樂四年(1406)開圩儀式時,三聲炮響,一只獵蛇的雄鷹在上空飛過時受驚,雙爪所抓的蛇脫落掉在舉槌欲擂的大鼓上。儀式主持人認為此象大吉,遂命名為“鼓落墟”。到了明末崇禎二年(1629),在朝廷任職的左侍郎徐光啟,至書信給南雄府鼓落墟經(jīng)商的好友張志成。因音近,徐光啟把鼓落墟寫成“古錄墟”。郵件到達南雄時,郵差找不到收件地址,非常差急。后來,有經(jīng)驗的老郵差提醒,可能是鼓落墟。郵件送到鼓落墟后,果然找到了張志成。又“鼓落墟”諧音古錄墟。以后隨著古錄墟人口增加,集市貿(mào)易擴大,人們又把古錄,稱為古市。即“古錄集市”的意思,故名。 |
2、三角嶺村 因村莊有一座高山呈三角形狀,且為村民自治組織,故名。 |
3、溪口村 因此村子是河溪旁邊的出口處,且為村民自治組織,故名。 |
4、修仁村 因此地的自然風光優(yōu)美,生活富裕,四周環(huán)境優(yōu)美,又是禮儀之鄉(xiāng),先人就認定村子是修心養(yǎng)性的好居所,且為村民自治組織,故名。 |
5、豐源村 因“豐”指豐收,“源”指下游村民的稻田灌溉的水源地,且為村民自治組織,故名。 |
6、柴嶺村 因村委會駐地在柴嶺村,且為村民自治組織,故名。 |
7、古市村 相傳明永樂四年(1406)開圩儀式時,三聲炮響,一只獵蛇的雄鷹在上空飛過時受驚,雙爪所抓的蛇脫落掉在舉槌欲擂的大鼓上。儀式主持人認為此象大吉,遂命名為“鼓落墟”。到了明末崇禎二年(1629),在朝廷任職的左侍郎徐光啟,至書信給南雄府鼓落墟經(jīng)商的好友張志成。因音近,徐光啟把鼓落墟寫成“古錄墟”。郵件到達南雄時,郵差找不到收件地址,非常差急。后來,有經(jīng)驗的老郵差提醒,可能是鼓落墟。郵件送到鼓落墟后,果然找到了張志成。又“鼓落墟”諧音古錄墟。以后隨著古錄墟人口增加,集市貿(mào)易擴大,人們又把古錄,稱為古市。即“古錄集市”的意思,故名。 |
8、丹布村 據(jù)說湞江河邊有一地點,形成很好擺渡,加上以前水上交通為主,即取各該渡口為丹鋪,“丹鋪”諧音“丹布”,且為村民自治組織,故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