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白巖村 彝語地名,彝語稱“發(fā)吐拜”,意為呈白顏色的山。 |
2、砂廠村 清嘉慶年間,李姓,蔣姓,袁姓,付姓,胡姓五姓人來此建立砂廠,故而得名。 |
3、博地村 彝語地名,彝語“博垤”之諧音得名。 |
4、鍋底塘村 因四周大山環(huán)繞形狀似鍋底,村莊坐落于底部,故而得名鍋底塘。 |
5、機(jī)密村 傳說安姓人居此,時(shí)節(jié)安姓背雞和米給歸順隴家土司,安姓慢點(diǎn)背雞和米到土司家,土司家道言雞米未到,意指安姓人,歇指安姓人居住的地方機(jī)密。 |
6、滑石村 彝語地名,彝語稱“阿臘著叨”,意為苗族居住的地方。 |
7、馬家廠村 以姓馬建紙廠故而得名馬家廠村。 |
8、石階路村 彝語地名,彝語稱“絲格”,意為草下路。 |
9、下糯寨村 彝語地名,彝語稱“諾則”,意為彝族很多的地方。 |
10、雨打河村 原名兩大河。因糯寨河和雨谷河經(jīng)此地相遇,才取名為雨大河,后期因漢語轉(zhuǎn)異兩相似雨,故而得名雨打河。1953年至1966年稱興隆大隊(duì);1984年屬糯寨鄉(xiāng)稱興隆村;1992年民主鎮(zhèn)雨打河村至今。 |
11、下廠村 因該地原有一工廠,且該村處于該廠下部,故而得名。 |
12、濫灘村 地名來源于轄區(qū)內(nèi)濫灘自然村。相傳過去濫灘壩子平坦,因常年出水,易生長麻性植物,歲月累積,麻性植物腐爛成灘,故名。 |
13、李子樹村 因原來該地李子樹又多又大,故而得名。 |
14、馬龍村 馬龍,彝語地名,為彝語“麻籠”之諧音,意為駐兵的地方。 |
15、舊屋基村 以昔日金姓人家在此居住,金姓人家后來遷走,留下大片老屋基,俗稱舊屋基。 |
16、撒樹村 傳說,當(dāng)?shù)匾驔]有樹木,只有荒草坪,老輩人從外面帶樹種來本地撒播成林,故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