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雨亭街道 2008年4月,訥河市政府撤銷訥河鎮(zhèn),設立兩個街道,其一為雨亭街道。 名稱沿用至今。 |
2、通江街道 2008年4月,訥河市政府撤銷訥河鎮(zhèn),設立兩個街道,其一為通江街道。 名稱沿用至今。 |
拉哈鎮(zhèn)所在地,清代稱“拉哈崗站”,中華民國時期稱“拉哈站”。 清初,設置黑龍江將軍后,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從吉林烏拉通往黑龍江城(今黑河市愛輝區(qū))設置驛站,“拉哈”是北路十個驛路之一,屬布特哈總管轄區(qū)。 清末,隸屬訥河直隸廳管轄。 中華民國時期,隸屬訥河縣第三區(qū),并為區(qū)公所駐地。 東北淪陷后,初設拉哈站區(qū),1938年改設拉哈街。 1945年“九三”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設置拉哈區(qū)。 1948年改為第八區(qū),并為區(qū)政府駐地。 1951年12月,設置拉哈鎮(zhèn),由訥河縣直轄。 1958年9月,改稱紅旗人民公社,1959年3月改為拉哈鎮(zhèn)人民公社。 1984年恢復拉哈鎮(zhèn)。 名稱沿用至今。 |
清順治初年(1644),達斡爾人孟爾丁氏因不堪沙俄侵擾,率族人南遷于此定居建屯,以原居住地“阿拉哈沁”為屯名。 境內東部的西莊村,建于清康熙年間(1662—1722)。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劃歸東布特哈管轄,清宣統二年(1910)改隸訥河直隸廳。 中華民國成立后,隸屬訥河縣第四區(qū)管轄。 1919年后,達斡爾族人陸續(xù)徙往嫩江西岸,此地成為漢族居住區(qū)。 東北淪陷后,初隸肖家窩堡區(qū),后改設登科村。 1945年“九三”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1946年底設置第二區(qū),1955年5月改為西莊區(qū)。 1956年4月,撤區(qū)劃鄉(xiāng),分設二克淺、西莊、富源3個鄉(xiāng)。 1958年9月,將3個鄉(xiāng)合并成立紅星人民公社,翌年3月改稱二克淺人民公社。 1984年4月,改為二克淺鄉(xiāng)。 1996年2月撤鄉(xiāng)設鎮(zhèn),改稱二克淺鎮(zhèn)。 2008年4月,撤銷訥河鎮(zhèn),將訥河鎮(zhèn)管轄8個行政村劃入二克淺鎮(zhèn)。 名稱沿用至今。 |
學田村,原名“學田局”,1914年黑龍江學田局由甘井子遷入此地,故稱“學田局”。 1917年后,這一帶分隸訥河縣第一區(qū)和第四區(qū)管轄。 東北淪陷時期,分隸啟文村和大和村。 1945年“九三”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1946年底設置第三區(qū),1955年5月改為學田區(qū)。 1956年4月,撤區(qū)劃鄉(xiāng),分設青龍、學田、工農、清和4個鄉(xiāng)。 1958年9月,將四個鄉(xiāng)合并成立燈塔人民公社,翌年3月改為學田公社。 1961年6月,將學田公社北部區(qū)域劃出,設置清和公社。 1984年4月,將學田公社改為學田鄉(xiāng)。 1996年2月,撤鄉(xiāng)建鎮(zhèn),學田鄉(xiāng)改為學田鎮(zhèn)。 2003年12月,清和鄉(xiāng)劃入學田鎮(zhèn)。 名稱沿用至今。 |
龍河屯,原名“他本沁”,達斡爾語“五家”之意。 后金天聰初年(1627),達斡爾族人郭貝勒氏(亦寫作郭博勒氏)建立了他本沁等屯落。 清代,隸屬布特哈總管(后為副都統)管轄。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劃歸東布特哈總管管轄,清宣統二年(1910)改隸訥河直隸廳。 中華民國成立后,初隸訥河縣第五區(qū)管轄。 1919年以后,達斡爾族人陸續(xù)遷出,隨之漢族人口漸增,將“他本沁”改稱“龍河屯”。 東北淪陷后,改稱龍河鎮(zhèn),初隸龍河鎮(zhèn)區(qū)管轄。 1938年1月改設龍河村。 1946年4月設置龍河區(qū),后改為第五區(qū)。 1955年5月,改稱龍河區(qū)。 1956年4月,撤區(qū)劃鄉(xiāng),分設龍河、保安、友好3個鄉(xiāng)。 1958年9月,將3個鄉(xiāng)合并東風人民公社,翌年3月改稱龍河人民公社。 1966年8月,將轄區(qū)內北部劃出,成立友好人民公社。 1984年4月,將龍河人民公社改為龍河鎮(zhèn)。 2004年6月,友好鄉(xiāng)劃入龍河鎮(zhèn)。 名稱沿用至今。 |
訥南村,原名“官貨店”。 清宣統二年(1910),以官款由湖北移民建立“湖北墾民”7屯,名為“官貨店”,隸屬訥河直隸廳管轄。 1913年由山東移民于官貨店西建屯開荒,取名山東頭屯,后改為“魯民屯”,隸屬訥河縣第二區(qū)管轄。 東北淪陷后,初設訥南鎮(zhèn),隸屬訥南鎮(zhèn)區(qū)管轄。 1938年1月改設訥南村。 1946年4月設置訥南區(qū),1948年改為第六區(qū),1955年5月復改訥南區(qū)。 1956年4月,撤區(qū)劃鄉(xiāng),分設訥南、魯民、興業(yè)、巨和4個鄉(xiāng)。 1958年9月,將4個鄉(xiāng)合并成立訥南人民公社。 1966年8月,將南部地區(qū)劃出設置巨和公社。 1984年4月,將訥南公社改為訥南鄉(xiāng),同年11月改為訥南鎮(zhèn)。 2008年4月,撤銷訥河鎮(zhèn),將訥河鎮(zhèn)管轄3個行政村劃入訥南鎮(zhèn)。 名稱沿用至今。 |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后建屯,名為“大古堆屯”。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建“拉哈崗”驛站時,為站丁居住區(qū),隸屬布特哈總管統轄。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劃歸東布特哈總管管轄,清宣統二年(1910)改隸訥河直隸廳。 中華民國成立后,隸屬訥河縣第三區(qū)管轄。 東北淪陷后,初隸拉哈站區(qū),后改設新安村。 1946年底設置第七區(qū),1955年5月改為解放區(qū)。 1956年4月,撤區(qū)劃鄉(xiāng),分設新安、國榮、民和、太和、中合5個鄉(xiāng)。 1958年9月,將5個鄉(xiāng)合并成立紅太陽人民公社,翌年3月改稱太和公社。 1961年6月,將東部地區(qū)劃出設置長發(fā)公社。 1984年4月,將太和公社改為太和鄉(xiāng)。 1996年9月,撤鄉(xiāng)置鎮(zhèn),將太和鄉(xiāng)改為六合鎮(zhèn)。 2008年4月,撤銷訥河鎮(zhèn),將訥河鎮(zhèn)管轄2個行政村劃入六合鎮(zhèn)。 名稱沿用至今。 |
長發(fā)屯,建于1920年,隸屬訥河縣第二區(qū)管轄。 東北淪陷后,初隸訥南鎮(zhèn)區(qū),后改設善鄰村。 1945年“九三”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1946年底劃歸第七區(qū)管轄,1955年5月改稱解放區(qū)。 1956年4月,撤區(qū)劃鄉(xiāng),分設中和、民和、太和等5個鄉(xiāng)。 1958年9月,將5個鄉(xiāng)合并成立紅太陽人民公社,翌年3月改稱太和公社。 1961年6月,從太和公社劃出部分區(qū)域設置長發(fā)公社。 1984年4月,改為長發(fā)鄉(xiāng)。 1996年9月,撤鄉(xiāng)置鎮(zhèn),改為長發(fā)鎮(zhèn)。 名稱沿用至今。 |
10、通南鎮(zhèn) 通南鎮(zhèn),俗稱“頭面井”。 1916年“奉天”人趙子揚來此墾殖創(chuàng)立街基,取名“通南”,隸屬訥河縣第六區(qū)管轄。 東北淪陷后,初設通南鎮(zhèn),隸屬通南鎮(zhèn)區(qū)管轄。 1938年1月改設通南村。 1945年“九三”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1946年設置通南區(qū)。 1948年改為第十區(qū)。 1955年5月復改通南區(qū)。 1956年4月,撤區(qū)劃鄉(xiāng),分設通南、同心、興隆、康寧4個鄉(xiāng)。 1958年9月,將4個鄉(xiāng)合并成立前進人民公社,翌年3月改稱通南人民公社。 1961年6月,劃出北部部分區(qū)域,成立同心公社。 1984年4月,將通南公社改為通南鎮(zhèn)。 名稱沿用至今。 |
11、同義鎮(zhèn) 同義鎮(zhèn)駐地,原名“郭家屯”。 中華民國初期,1917年有吉林郭姓人來此墾殖定居,后以其姓取屯名,隸屬訥河縣第三區(qū)管轄。 東北淪陷后期,1938年設置福民村。 1945年“九三”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1947年設置第十一區(qū),1955年5月改為凌云區(qū)。 1956年4月,撤區(qū)劃鄉(xiāng),分設凌云、同義、啟民3個鄉(xiāng)。 1958年9月,將3個鄉(xiāng)合并成立東方人民公社,翌年3月改稱同義公社。 1984年4月,改為同義鄉(xiāng)。 1996年2月,撤鄉(xiāng)置鎮(zhèn),改為同義鎮(zhèn)。 名稱沿用至今。 |
12、九井鎮(zhèn) 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有尹乃廷、單玉奇5戶墾民來此合買官地九“井”(每井為36方)墾殖立屯,取名“五福堂”。 翌年,因“五!迸c“無!敝C音,故改名“九井屯”。 中華民國時期,隸屬訥河縣第二區(qū)管轄。 東北淪陷后,初隸訥南鎮(zhèn)區(qū),1938年1月改設九井村。 1945年“九三”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隸屬訥南區(qū),后改隸第六區(qū)管轄。 1949年9月,從第六區(qū)劃出增設第十三區(qū),1955年5月改為九井區(qū)。 1956年4月,撤區(qū)劃鄉(xiāng),分設九井、謙益、育民3個鄉(xiāng)。 1958年9月,將3個鄉(xiāng)合并成立運河人民公社,翌年3月改稱九井公社。 1984年4月,改為九井鄉(xiāng)。 1996年9月,改為九井鎮(zhèn)。 名稱沿用至今。 |
13、老萊鎮(zhèn) 原名“喀穆尼喀俄佛羅”,滿語為“隘口”之意。 清初,由齊齊哈爾至黑龍江城設立驛站,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設喀穆尼喀(亦寫作喀迷尼哈)站(今老萊),隸屬布特哈總管統屬。 清末,隸屬訥河直隸廳管轄。 中華民國時期,隸屬訥河縣第一區(qū)管轄。 1937年5月寧嫩(寧年至嫩江)鐵路修通,于老萊河邊設站,故改名老萊村。 1946年4月設置老萊區(qū)。 1949年劃為第十四區(qū)。 1955年5月又改為老萊區(qū)。 1956年4月,設置老萊鎮(zhèn)。 1958年9月,改稱勝利人民公社。 1959年3月,改為老萊人民公社。 1984年4月,改為老萊鎮(zhèn)。 名稱沿用至今。 |
14、孔國鄉(xiāng) 清順治初年(1644),達斡爾族郭貝爾氏(亦寫作郭博勒氏)遷移來此建屯。 1919年后達斡爾族人陸續(xù)遷出,遂為漢族居住區(qū),隸屬訥河縣第五區(qū)管轄。 東北淪輪陷后,初隸龍河鎮(zhèn)區(qū),后改設孔國村。 1946年底設置第四區(qū),1955年5月改為忠孝區(qū)。 1956年4月,撤區(qū)劃鄉(xiāng),設置孔國、仁愛、忠孝3個鄉(xiāng)。 1958年9月,將3個鄉(xiāng)合并成立孔國人民公社。 1966年8月,將西部區(qū)域劃出設置進化公社。 1976年12月,將孔國公社更名為立新公社。 1980年10月恢復孔國人民公社名稱。 1984年4月,改為孔國鄉(xiāng)。 2005年3月,進化鄉(xiāng)并入孔國鄉(xiāng)。 名稱沿用至今。 |
15、和盛鄉(xiāng) 和盛鄉(xiāng)駐地,原名徐家圍子,1920年有徐姓人來此地開荒建屯,故名。 中華民國時期,隸屬訥河縣第三區(qū)管轄。 東北淪陷后,初隸拉哈站區(qū),后改設仁和村。 1945年“九三”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1946年底設置第九區(qū),1955年5月改為和盛區(qū)。 1956年4月,撤區(qū)劃鄉(xiāng),設置和盛鄉(xiāng)。 1958年9月,改稱和盛人民公社。 1984年4月,改為和盛鄉(xiāng)。 名稱沿用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