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小巷位于縣城北部的灌河邊上。據(jù)當?shù)乩先嘶貞,居區(qū)石板巷又稱聚音巷,當初人們行走在巷子的一頭,另一頭的人們就可以聽到人的腳步聲,所以人們就稱它為聚音巷。這條巷子地面完全由石頭鋪成,巷子寬1.5米左右,兩邊是石頭壘成的房屋墻,房高約三米。當初居住在這里的人比較稀少,很少有人從巷子中經(jīng)過,因此巷子顯得比較凄涼。
該墓又名萬人坑,面積約1 萬平方米。據(jù)清光緒《鹽城縣志》記載:清光緒年間(1875—1908)一次大水災,清朝廷在此放糧賑災,安徽、山東等地饑民紛紛趕來。但糧食大部分被官府吞占,結(jié)果凍死、餓死的災民無數(shù),尸骨遍野。當?shù)剞r(nóng)民在此挖若干土坑,呈方格形排列,以安葬他們。后人稱此處為萬人格子。
青石質(zhì),長方形,高1.4米,寬0.7米,厚0.15米。碑陽刻有“為人民而死,雖死猶存”和“新四軍華東野戰(zhàn)軍第七縱隊騎兵團全體指戰(zhàn)員,1945年10月立!北幙逃卸勿B(yǎng)法等13位烈士英名。
陵園占地面積2000多平方米,中有一碑,高15米,上有張愛萍題“革命烈士永垂不朽”銘文,四周為松柏、花草。為紀念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時期犧牲于響水縣境內(nèi)的革命烈士而建。
響水縣人民影劇院坐落于縣城灌河路中段,坐北朝南,建設(shè)于文革時期的1969年,整體建筑極具時代特色,政治色彩濃,類似風格建筑現(xiàn)在極為罕見。建筑最上端中間為紅色五角星,兩邊分列三面紅旗,再下方為麥穗和齒輪,寓意著工農(nóng)聯(lián)盟,齒輪中間交叉著槍 支和筆桿子,寓意黨依靠槍桿子和筆桿子取得政權(quán)。再下方為毛體書法五個紅色大字“人民影劇院”。原本最上方中間不是五角星,而是毛主席頭部塑像,人民影劇院大字的地方原為“敬祝毛主席萬壽無疆”九個紅色黑體大字,1970年2月重新整修時改為現(xiàn)今的模樣。2021年十月,經(jīng)過全面修繕,現(xiàn)重新開放。響水縣人民影劇院基本保留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建筑風貌,具有時代特色和歷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