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王滅義渠戎,置隴西、北地、上郡,此地入秦版圖,屬北地郡,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分北地郡置安定郡,改屬安定郡,秦惠文王十一年(前316)伐義渠后在崆峒境內置烏氏縣,為中國最早的縣之一,也是境內設置最早、有文字記載的第一個縣級區(qū)劃。
西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分北地郡置安定郡,分隴西郡置天水郡。
安定郡置高平(今固原市),領21縣。
今崆峒區(qū)境有涇陽(在崆峒區(qū)西部,治所在安國鎮(zhèn)北油坊莊)烏氏(今平涼城十里鋪附近)、月支(崆峒區(qū)東南部白水、花所與崇信縣北部,治所在白水附近),崆峒區(qū)北部屬朝那(固原市彭陽)。
三國時曹魏于郡上設州,此地屬雍州安定郡,恢復了涇陽縣。
西晉又廢涇陽縣,新置都盧縣,東部屬朝那縣,西部屬都盧縣。
十六國南北朝時期,此地先后為前趙、后趙、前秦、后秦、夏、北魏、西魏、北周所領有,建制變化很大。
前秦永興二年(358)苻堅進攻前涼,置平涼郡(初治高平鎮(zhèn),后治鶉陰),376年前秦滅前涼,夏赫連定曾即皇帝位于平涼。
北周武帝建德元年(572)于今市境的西北部治平涼縣,屬長城郡。
隋開皇三年(584)廢郡置州,平涼屬原州。
大業(yè)初又廢州置郡,平涼縣屬平涼郡。
唐武德元年(618)復置原州,治平高。
天寶元年(742)再改平涼郡,旋復為原州,平涼屬原州。
代宗廣德元年(763)吐蕃入侵,河湟隴右盡陷,平涼沒于吐蕃。
德宗貞元四年(788)復置平涼縣,舊城已被毀。
貞元七年(791)涇原節(jié)度使劉昌筑平涼城扼彈箏峽口,奠定今平涼市城址。
憲宗元和四年(809)移行渭州于平涼。
廣明初復陷吐蕃,中和四年收復為渭州治。
唐末,李茂貞據鳳翔稱岐王,渭州屬于岐,歷后梁。
后唐明宗天成元年(926)滅岐,渭州屬后唐。
清太二年(935)以原平涼縣的安國、耀武二鎮(zhèn)復置平涼縣,屬涇州,后晉天富五年(940)改屬渭州。
宋代,仍為渭州治所,屬涇原路,為涇原路經略安撫使駐地。
金代開六盤道,大定二十七年(1187)始置平涼府。
元代仍以平涼為府,轄三縣,屬鞏昌總帥府。
潘原縣并入平涼縣后,平涼縣仍為府治所。
自此,平涼縣的轄境再未有大的變動。
明代,平涼府轄三州七縣,屬陜西布政使司關內道,平涼縣仍為府治所。
清初沿明制,屬陜西布政使司。
康熙八年(1669)改屬甘肅布政使司,平涼仍為府,府上設道。
1912年廢府,仍設道。
1913年改平慶涇固化道為隴東道,設觀察使,后改為涇原道,設道尹。
1927年改設涇原區(qū)行政長,1935年改為甘肅省第二區(qū)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平涼為道、署駐地。
建國后一直為平涼地委、行署、軍分區(qū)所在地。
1949年成立平涼縣,1950年設平涼市,1961年12月,原華亭縣析出恢復華亭縣建置。
1964年6月,撤平涼市恢復平涼縣。
1983年7月29日,國務院批準撤銷平涼縣,恢復平涼市。
2002年6月2日,國務院(國函〔2002〕46號)批準同意撤銷平涼地區(qū)和縣級平涼市,設立地級平涼市,原平涼市改稱崆峒區(qū)。